课程总结+小西inNeverland
我最开始想要写作的动机是记录自己的个案,想“隐姓埋名”的把这些故事让更多人看见。在我的工作中,鸡汤特别少,狗血特别多,但是如何避免生活给你来个“狗血淋头”,那就需要“智慧”的保驾护航了。
“动笔”的确很重要,当我真的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才发现,一但想把“生活的无序和无目的”改装成小说的“有序和有目的”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我相信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发生,只是生活到底是什么目的,或者我们赋予了生活什么意义,那就要凭借个人的经验和智慧了。
我自己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一,我从小到大看的现代小说最多的就是张爱玲和白先勇。这两位写的大多都是短篇,文章短小精悍,精华的密集度很高,但是我理解这些小说更多是从表达一种情怀、一种人情世故入手的,或者从辞藻和文笔上很有借鉴的意义。以至于我一直无法掌握到长篇小说如何排兵布阵,埋梗、设悬念、处理长线线索都是我的软肋。虽然说一直都在看《红楼梦》,但是红楼中的剧情设计绝对不是我可以望其项背的。
其二,我总是写不出很精彩的冲突来。因为在我的理解中,人的生活中真正的杀父之仇、灭族之恨少之又少,大家写出来的基本就那几个套路,我不太知道读者有没有审美疲劳,但是我很疲劳,疲劳的懒得写。而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也绝对不必杜撰来得逊色,只是我不知道如何把握罢了。
针对我自己的问题,我觉得从高潮和结局开始设计情节和些人物小传是个非常不错的办法。但是关于设置冲突悬念、埋梗放线索依然很无力。并且每当我想方设法的去激化人物矛盾的时候,最后自己回头看,自己已经掉进了套路里。(这里希望老师可以多多指教。)
当然,或许生活本身就很俗气,套路重重。
金庸前几年曾经把他的许多著名小说都拿出来改,有些人物改得面目全非,有的小说结局改得让人难以接受。我的一位好基友曾经说过,他觉得金庸是想在晚年的时候让他的作品回归现实,但是金庸忘记了,文学本身是要凌驾于现实之上的。
不论他这样解读金庸是否正确,但是在当时的确安慰了我对曾经喜欢的角色被“毁掉”的痛苦和焦虑。
我想现在这句话依然有效,只是我还是没有摸清楚如何让“文学凌驾于现实”的门道。
所以最后我还是想总结一下自己这五次课下来依然存疑的点,再次恳请老师多多指教:
1、如何有效的设置悬念、冲突?如何在长篇中有效的埋梗设悬念?
2、在激化情节矛盾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以上。
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