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移动医疗小圆桌每周500字

行业思考|2年互联网医疗工作经历得出的4点思考

2017-05-11  本文已影响80人  林尕灵

本文阅读需5-6分钟

婊妹踏入移动医疗这个坑,已经2年了,第一份工作是做Saas系统的,第二份工作是做与硬件结合的慢病管理平台的。在第二份工作中,正式踏入运营岗,接触到更多移动医疗方面的东西,认真想来,目前的移动医疗产品,特别是慢病管理产品,发展出现疲态,做得好的都在商业模式和转化上苦苦挣扎着。

移动医疗产品形态有6种:

第一类:医生工具

第二类:自诊问诊平台

第三类:单科领域

第四类:硬件结合

第五类:医联平台

第六类:医药电商平台

婊妹所处的就是第四类,那作为移动医疗运营深坑从业者,婊妹结合了自己的工作所见和经历,以及行业内的一些报道,总结了下目前影响移动医疗产品发展的几大因素。当然,也就是个人一些看法,并不是非常专业。

1、市场资源

资源为什么重要?

移动医疗属于特殊行业,可以说是比较敏感的行业,不像社交软件,鱼龙混杂,用户大都只是内容消费者,并不会对切身安全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但是涉及到医疗,那可要科学慎重起来了,不能虚假不能夸大,因此医院也不敢贸然与互联网产品合作,平台的资质、影响力、科学严谨性都是其中的考量标准;再者,慢病管理产品同质化很严重,拿糖尿病领域来讲,应用商城一搜索,什么糖护士、糖医,核心功能无非数据记录监测、远程问诊、药品器械商城三大板块。功能点都挖掘完了,你靠什么来争?你的产品凭什么占领优势?那产品的壁垒就非医院医生资源莫属了。

有人会问,那药品器械资源不重要吗?当然货源渠道是一个重要资源点,但是现在的医改让药品价格非常透明公开,要想从药品上谋利恐怕太难,而医疗器械,除非是自家研发的智能硬件,不然利润空间也是所剩无几,甚至要想培养用户口碑和购买习惯,平台还得搞些小优惠亏本卖。因此,医院医生的资源便成了产品的竞争壁垒点。

从拉新渠道来分析,一个产品讲求的是精准用户,特别对于移动医疗产品,他们的用户大都是患者和患者家属,毕竟你大健康人一个没理由会去用糖尿病管理什么的吧?知道目标用户是谁,接下来就得知道他们在哪里。慢病管理产品的目标人群集中在医院,他们是需求最强、最能促使转化的一群人,试想想,假如你是个高血压患者,但是你已经通过规范治疗控制得很好,几个月才去一次医院取一下药,那你对使用高血压控制管理产品的兴趣大吗?

很坦然地说,并不会。

加上我所负责的项目对用户进行调研后发现,越是控制得好的患者,他的疾病控制意识已经很高、很有经验了,付费购买医生服务或者测量仪器的意向不怎么高,转化意向最高的是那批刚刚确诊不久,或者治疗一段时间控制不理想的患者,他们着急,被疾病折磨,急需找到解决办法来控制病情,有些甚至会去尝试偏方(当然这是不对的),这时候医生告诉他或者他看到诊室门口有个牌子,说你的产品是帮助他科学控制病情,对一些懒癌患者,常忘记吃药的,还有提醒功能balabala,他们就两眼发光,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被转化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此,线下医院医生的资源是拉新的重要渠道,甚至可以说对于一个0到1的产品来讲,是一个最大最精准的拉新引流渠道。

为什么我说它是难点。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三甲医院,你没高层关系,你产品不大牌,基本是很难合作成功的。医院方面整体出发考虑,合作能否带动医院业绩上升?会不会影响我们医院的口碑声誉?你们项目前景是否符合医院发展?项目是否有政治支持(这很重要)?……我不一一枚举,但是大医院顾虑的点会比较多,谈条件的胃口也不会小。从医生角度出发,三甲医院医生是忙到不可开交的(别问我为什么知道),也许内科会相对好一些,手术少一些,如果想请动副高级别的,基本没戏,药代都没空搭理,何况是这种钱少事儿的茬,除非是非常有责任心并对这方面有兴趣,自身学术也有需要才会有合作的意向(注意只是意向),毕竟那里多相同的平台,要选谁,还不是靠关系感情?

即使你把医生拿下了,后续的医生能不能有心思帮你拉患者还是一个未知之数。之前我们项目总监找了一名三甲医院的呼吸科主任进驻,然而对方并没有对此很上心,两周都没有进来一个新用户,虽说也有可能是患者比较分散的原因,但也能侧面反馈出一些状况。

总而言之,各种因素皆有影响,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例如我们)没有相关资源,谈不下来,意味着最大最精准的用户引流渠道就被砍断了。因此也不难理解目前很多移动医疗项目,特别是慢病管理这块的,都先从二甲医院甚至社区医院做市场切入,这些地方的医院医生相对不那么忙,利益吸引门槛也相对低,容易达成合作。

2、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

上面提到,慢病管理产品核心功能无非数据记录监测、远程问诊、药品器械商城三大板块,加上智能硬件风盛行,很多产品都会加上智能硬件作为辅助检测,例如智能血糖仪等,这类智能硬件的特点是轻便、数据准确、数据云端储存不怕丢失,还能自动上传到患者端和医生端,实时得出健康评估报告,一旦有异常医生会及时作出回访,进行病情指导。想法非常好,但是也即将面临第三大难题(后面会提到)——用户付费意向不高。

那么,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口碑和形象的树立就显得重要,通俗来说就是要给产品或品牌做推广营销,率先跑在前头,占领用户心智。当然不是说砸钱就是王道,但是对于低频产品营销对品牌树立是一个重要手段,并且要渠道差异化,以免出现别人投100万得到200万的效果,而你投100万只能得到10万的效果的尴尬局面。

几款糖尿病管理APP

除此以外,还要在运营上找差异化,切中用户付费意识不高的纠结点,像现在某些产品甚至加入了“分期付款”概念,让患者能够分期付款医生服务或者医疗器械,减轻价格对付费转化的影响度。

3、用户付费意识不高

不谈商业变现的产品都是耍流氓的道理,在移动医疗产品中同样适用。

但这个老大难问题其实跟大环境有相当大关系:

第一,患者教育不足,对疾病认知较低,检查监测成本高(普通肺功能检查要几百块)。在慢病领域中,像糖尿病,高血压这些较为常见、用户量大的疾病的患者教育相对比较多,但是像我们产品,呼吸系统的慢病,而且还是呼吸慢病其中一个细分领域,用户体量不算大(跟糖尿病患者比差距10倍);

第二,疾病病因复杂,而且医疗上对这个疾病的患者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线下医院没有多少间有设立专门的哮喘门诊,导致结果是:一,用户本身也不太重视病情,很多患者都是到迫不得已呼吸不了的情况才愿意到医院求助;二,医生的专科治疗水平也参次不齐,很多患者反馈看不同医生有不同诊断结果,让他们很困惑;

第三,社保不能为移动医疗产品的付费项目买单。没有医保或商业保险买单,这笔费用落在用户身上特别是患者这里“弱势”群体身上,一是有压力,二是不爽,我去医院看医生开药可以报销,在你这买服务又不能用医保,那我医保不就浪费了吗?针对这个点,有慢病管理项目已经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商业健康险,并借此作为市场切入点,给患者提供线下门诊看病医保外的报销。

图片来源《泰康在线丁峻峰:商业健康保险现状及与医疗的结合》

付费意识要提高,最根本还是要做不断做患者教育、做好服务,才能有机会谈转化。

4、用户粘性不足,依从性不高

移动医疗产品通病了,尤其是慢病管理类的,首先是因为同质化产品趋多,再者医疗类本属于低频类产品,因此运营上通常要设计一些环节增加用户留存时间或者活跃度。

(1)积分墙:每天记录病情数据得积分、社区话题发帖回帖得积分,积分可兑换一定面额的优惠券用于商城购买服务或医疗器械;

(2)患友社区(UGC):增加用户粘度和归属感,利于用户产出内容的沉淀;

(3)组建患友交流群:即时交流互助社群,对产品和品牌产生信任感,产品举办的活动消息和资讯能确保到达率;

(4)定期组织活动或派发小福利,如群内义诊问答,免费除螨等(切记要与产品相关的,不要瞎搞),效果好的话可称为精品固定活动;

(5)科普资讯内容更新、推送:这是一个高频打低频的用法,用健康科普资讯增加用户对产品的打开率,而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除非内容制作精良和切中痛点,否则用户忠诚度不会太高。

以上几个大难题,是慢病管理产品的痛点,也是移动医疗产品的痛点,虽然科技发展让移动医疗风在VC眼中越刮越猛,但是医药生态链上的产品布局也渐趋饱和,商业模式却依然像在迷雾的海上行进的轮船。

图片来源易观智库

所以老铁你说,是不是很扎心?!不过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用户教育,以及整体医疗水平提升和资源的合理分配,整个互联网医疗生态也是有路可走的。但毕竟属于服务性行业,赚不赚钱这事儿估计各位老大也只能放一边先了。

- 感谢你看到最后 -

(此文仅代表本人观点,勿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