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相形
最近读了雪漠《老子的心事》。这本书是解读道德经的,作者除了基本的解释外,更加侧重修道和妙用,通过历史故事、自身经历等尽可能的向读者传递道家文化价值观与运用。第壹辑共二十一章,读毕,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是第二章中的四个字“长短相形”。
道德经原文如下: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长与短不仅仅一种相比较的共生存在,更深层的含义在于“长的也是短的”。“长容易生起执着,一旦有了执着,长的也就转化为短了”,所以,“你最优秀的那一面,反而是你最难突破的关口,是你最大的磨练和考验”。对这句话深有共鸣,虽然几年前我就在课堂上向学生分享过“你最大的优势,也是你最大的制约”,但一直停留在头脑,时至今日,才真真的、深深的体会到“最优秀的那一面”带给自己的巨大束缚!
我是一个很头脑的人,“强大的”脑袋,清晰的逻辑,成就了现在的我。可在学习经典的路上,我却因此常常受挫。对于我的问题,老师常回的一句话是“你用逻辑是不可能理解逻辑之外的东西的”。最近学习道德经,我更是被卡在了自己的“优势”里!学习道德经,我态度十分端正,“学虫上脑”,曾经的学习模式被启动,每日刻苦背诵,每章认真钻研,参考至少三个版本以上的通解,可结果是我感觉自己离“道”越来越远了!能量在头上汇聚,心却愈发散乱,聚焦于问题和答案,不发心求证、深心体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当老师不能顺着我的思维帮我解惑时,强烈涌起的对抗情绪背后,是对固有思维模式和学习优势的执着。我能觉察到这些,也在不断地告诫自己:“学习不是为了考试,道德经不是知识,而是生命的境界。即便我能倒背如流,只字不差的解释,若不能运用于生活,改变自己的心性和行为,这除了增加卖弄的资本和虚妄之心外,是没有任何用的!”道理都明白,可当拿起书,就会不由自主的被那股强大的思维惯性推着走。我想跳出来,转个弯,却感觉自己像扔掉长期依赖的双拐后不知如何迈腿。混乱、迷茫,以至于崩溃大哭。要扔掉自己“最优秀的那一面”,果真是“最大的磨练和考验”!
怎么办呢?我暂时还没找到出口。但既然是执,就是需要破的。好好收心,慢慢实践吧,期待自己早日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