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蝉之不同
从新闻里获知,随着两大蝉群即将周期性羽化出土,美国将迎221年来最大蝉灾:数万亿只蝉破土而出,今夏会席卷全美。专家表示,这种情况可谓“数百年难遇”。
蝉如此大规模出现会带来人类难以承受的噪音,因为它们的鸣叫声也极为响亮,是世界上声音最大的昆虫之一。其大量聚集所产生的噪音将超过110分贝,声响堪比一辆正在飞驰的摩托车,令人崩溃。
据了解,困扰美国的蝉属于周期蝉,一种是十七年蝉,另一种是十三年蝉。它们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地下度过,靠吸食树根的汁液生存。在13年或17年后,它们会破土而出,在数周内完成羽化、交配、产卵、死亡等步骤。
由于13和17都是质数,这两种蝉每隔221年才能同时出现一次,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形还是在1803年。
笔者人笨,对相关的科技知识的了解更是所知甚少,一知半解,迷迷瞪瞪。不过专家所警示的严重后果还是基本能领悟到的。倘然不是偶然读到上述新闻的话,大半辈子以来一直下意识以为蝉这种独特而美丽的小生命乃中国才有的小可爱呢。蝉的生命周期包括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的过程,艰难而曲折,其中幼虫期长达数年,成虫期呢则只有短短的几周。默然奋斗的过程与高声炫示存在很是悬殊,简直不成比例;可恰恰就是这种不在乎回报的思维和重视生命周期的循环让人们将蝉视为复活与重生的象征。如此一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的蜕变便一直被视为一种转世和再生的过程,有时也会被用作比喻一个人经历磨难与挫折后获得新生。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蝉的赞美和敬意,更与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紧密相连。
蝉脱在中医药里又称蝉退、蝉衣、蝉壳、蚱蟟皮,具有明显的疏散风热,利咽开音的作用,深受医家欢迎。
故而,在漫长而灿烂的中国文学史里,诞生了数量无以计数的咏蝉之作,或诗或词,或娶或文,简直堪谓:一蝉一世界,一唱一菩提。下面就随手拈来几首短制阅读欣赏一番,过你我骨子里对蝉的那种精神瘾头。
蝉 李商隐〔唐代〕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的大意为: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更难以施展才华,虽悲鸣寄恨,其声悠远而无人欣赏。五更以后气力渐衰,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的境况便于这只蝉相似,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无落脚之地。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呢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你我乃同音。
在狱咏蝉 骆宾王〔唐代〕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的大意为:在深秋这个本就让人感伤的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和困恨带到远方。回想起当年玄鬓盛年的美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便愈加伤心。
秋露浓重,蝉的歌声也不会有多少时日了。它们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便把它的鸣唱淹没。遭遇这样的一场不幸,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蝉 虞世南〔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大意为: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美妙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就像高尚之人得到人们的尊重一样,蝉正是因为其本身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秋日闻蝉 陆游〔宋代〕
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
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
诗的大意为:夕阳西下,听着断断续续的角声心中愁绪渐起,心绪烦乱,不得安心,在长亭徘徊至天晚。
唉,看来这普天之下,世上最讨嫌,让人憎恨的是蝉了,送走了亲友又将秋天送走,生命就这样一点点耗去。
···········
总而言之,蝉在在传统文化中,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其寓意和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很是美好,寓意深刻。这些象征意义基于蝉的自然特性和人类对它们的情感认知,那些林林总总的诗词曲也借此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而美国佬儿呢却欲遭“蝉灾”,可怜巴巴。没办法,只怨他们没“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