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初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清代讽刺小说导读路径探讨
——以《范进中举》为例
教学内容分析
《范进中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另外三篇文章分别是节选自《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出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和节选自《红楼梦》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均为明清白话小说经典顶峰之作,《儒林外史》描绘儒林众生相,与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齐头并进,可见其在我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整部《儒林外史》并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而是以某一人物为一个独立故事,彼此勾连,待下一个人物出场,上一个人物即退场。小说刻画的是读书人日常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大多数人物或道貌岸然,内心卑污;或唯利是图,污浊不堪;或倚仗权势,无法无天;或虚张声势,欺世盗名;或故作清高,实则鄙薄:他们没有读书人应有的才华与品行修养,而是追名逐利,丑态全现。通过这幅士林的“群丑图”,揭示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戕害,同时作者也表明了自己不慕功名富贵的立场。借助书中那些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张扬个性的贤士奇才,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陈美林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而且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那些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在单元导读中提到:“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整本书阅读中关于讽刺小说的阅读旨在培养初中生批判性思维以及填补导读路径的空白,通过构建支架,发现同类人物的出场,来激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思考路径,研究成果将产生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促进教师对清代讽刺性小说作品的深入解读,提高教师自己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意愿,帮助教师具备开放的头脑、平等的态度,营造多元争论的课堂气氛。
以《范进中举》为切入点,意在帮助学生跳出小说故事情节的表层叙事模式,引导学生敏锐感知文本关键人物(如报录人)所具有前后勾连的作用,运用充分的理由、严密的逻辑反思、判断,初步养成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导读路径框架,形成适合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水平发展的阅读切入点和推进方式,总结出运用该框架的实践效果的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分析
文章虽是节选,但篇幅还是较长,课前教者的预习指导尤为重要,能够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根据学生的阅读现状,需补充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简介以及《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进而了解封建的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从基础知识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关键要素,文章的主题是借助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塑造来揭示。所以探究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扣住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等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相关讽刺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并针对这一特定的人物形象,启发学生批判性地点评人物,分享观点,努力倡导积极自主、合作分享、批判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而把握文章主旨。通过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古人生活与今人生活、古人读书与今人读书、古代科举选拔制度与今人的中考和高考制度,在课堂自由畅谈自己对读书的独到的见解,让自由之思想在现实中熠熠生辉。
教学活动设计
1.批判地探讨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培养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读书会教人思考,爱思考就会形成独立之人格,进而去追求自由与平等。中国封建统治者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从隋炀帝设进士科试策取士的科举制度,到了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科举制度,从此科举考试成为历代皇帝笼络士人,加强统治,豢养封建王朝忠实奴才的工具。及至明清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考试题目仅限于“四书”“五经”,文章必须用“八股文”。使知识分子变成思想僵化的“禄蠹”,失去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儒林外史》整部小说对于科举制度腐朽的揭露,对读书人的卑鄙、无知深刻揭露,淋漓讽刺。因此学习《范进中举》,必须先对明清的科举制度有个基本的了解。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相同,以考取生员、举人、进士三项为主要考试,时谓之为正途。
今天广泛地阅读在于培养学生打开视野的局限,学会多角度地思考的问题,批判地形成独立人格,追求自由的精神。
2.批判地理解作者反对科举制度的缘由,培养学生思考“艺术来源于生活”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受家族熏陶,他少时曾执着于科举,早年亦中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好人怪”而遭弃置。他喜好读书,但却未将科举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广泛读书使他显露出超凡脱俗的孤傲个性。双亲离世,同族觊觎家产,使他看透官宦世家的道貌岸然、唯利是图、污浊不堪,于是他从“愤世嫉俗”转为“纵情背礼”,进而大肆挥霍,不上十年,家业挥霍一空。
经历了由由盛及衰的波折后,他饱尝了世间人情冷暖,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丑陋不堪,认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无能与社会的污浊。也正因其个人经历,使他了解读书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鲁迅先生说:“他(吴敬梓)作为读书人,深谙个中详情,所以官场病态揭露得格外详细。”
今天学生深入阅读《儒林外史》,在于培养学生思考“艺术来源于生活”,批判地借鉴文学作品中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3.批判地接触文本中讽刺艺术,培养学生享受阅读的愉悦感
《儒林外史》是一部清代章回体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全书共55回。因故事叙述的是读书人的生存状态,故“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与“正史”相对,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不值得称道的民间轶事。整部小说共刻画了100多个人物,无一中心人物,却是通过每一个人物连缀起很多故事。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嬉笑怒骂中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今天学生品读《儒林外史》,在于培养学生享受阅读的愉悦感,思考人物塑造的讽刺手法的魅力,批判地探究胡屠户的两副嘴脸背后的原因,严监生的两个灯芯的意义,严贡生性格中薄情寡义的本质。
4.批判地领略文本“独特视角”,培养学生借鉴“以点带面”的思维路径
报录人“好得紧,妙得紧”的主意,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意味深长的“报录人的独特视角”,以一斑而窥全豹,文本解读由此切入,通过报录人对诸如“见怪不怪”的场景(范进中举发疯)以及应对策略(建议请范进最害怕的胡屠户打醒发疯的范进),单篇着眼,从报录人这根线勾连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中举前后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戏剧化演变。亦可勾连整部小说中的“儒林众生相”,报录人除了吃好酒,收好钱,还看好戏。对范进中举发疯的“见怪不怪”,还可以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啼笑皆非中深层次地揭示文章主旨,令人拍案叫绝。
今天学生精读《儒林外史》,在于培养学生批判地借鉴以报录人这一“独特视角”为故事纽带,进而“牵一发动全身”,“以点带面”地解读文本。
(1)“牵一发动全身”,指导学生扣住“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梳理情节。
A.简明扼要地概括小说情节(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来组织语言)。
B.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C.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以点带面”,揣摩灵魂人物的精彩语言。
如品味中举前的范进懦弱无能和中举后的范进灵魂出窍,中举前的胡屠户嫌贫爱富,中举后胡屠户前倨后恭。
赏析(1):“范进不看便罢……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赏析(2):“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往腰里揣。”
赏析(3):胡屠户打范进的画面。
5.批判地呈现阅读体验,培养学生汇总阅读成果的思维路径
关于阅读体验,可以专家解读引领、可以群体沙龙研讨、可以个体视角自主交流……侧重批判地评价学生阅读成果汇总。
教者以个体视角自主交流《范进中举》或《儒林外史》(采用阅读小报方式呈现)。
教学实践效果
阅读小报共收集90份,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文质兼美,此处摘选六份分享。此项作品成果分享可见学生的独特视角,如:对儒林鲜有的正面形象王冕的批判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周进人生的大起大落,中举的戏剧性呈现,以及为官后真诚的想法与官场现状的矛盾冲突;范进大半生只有“考试去”,不管老母妻子的生活是否有着落,最后侥幸因周进的感同身受、惺惺相惜而逆天改命,后来,范进做官后提携周进的学生,指讽官场逻辑。
教学反思分析
我们查阅了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明清讽刺小说的文章(含硕博论文)共671篇,但是与中学教学相关的文章一篇也没有。研究《儒林外史》的文章达到11822篇之多,但是与中学相关的文章为零。就清代讽刺小说而言,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都集中在文本分析上,是纯粹的本体研究,并不指向教学。作为一线教学的我们,侧重批判地分析清代讽刺小说的教学价值与意义,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清代讽刺小说导读路径“以点带面”。同时,我们选取这一特殊资源,聚焦初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对于发挥清代讽刺小说的教学价值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我们旨在基于清代讽刺小说的文本,侧重于教学与实践的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严监生“吝啬鬼”形象背后还有对兄弟的手足情深,对亡妻的情深义重,这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素养之一。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对学情的考察,建立起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清代讽刺小说之间的联系,进而研究一条操作性强的导读路径。
“批判性思维”最早上溯到2500年前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讨论方式,即苏格拉底问答法。即采用对话、讨论、启发的教育方法,通过辩论、提问、分享,对于培养个体独立思考、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儒林外史》将古代讽刺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正如鲁迅所说“日后亦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引自《中国小说史略》),而小说中精妙之处在于讽刺手法的运用,我们由《范进中举》为切入点,以报录人的“独特视角”,以一管而窥全豹,可谓“虽谓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采取师生对话式阅读(如《范进中举》的文本解读),生生讨论式探究(如作者及创作背景、科举制度、《儒林外史》文本内容的介绍,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教者启发式引导(如报录人“好得紧,妙得紧”的主意)。
“批判性思维”指要善于主动、客观地评估各种观念和信息的能力、态度和倾向。以“批判性思维”指导整本书阅读,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侧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思维的能力,自觉主动打破固有的“信息茧房”,不会在大量无效信息的裹挟中迷失自我,这也是我们做这项研究的意义所在。
作者 简介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89249/eba1273bb5d11e99.jpg)
李高英,上海市静安区风华初级中学西校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静安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中青年骨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指导老师、上海市陈美劳模工作室(“美”语文)成员,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语文湿地的栖息者,从教二十年,秉承“寻真求善教书,由内而外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