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内经

二、汤液经法

2018-04-09  本文已影响494人  中医术数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

《辅行诀》:“陶隐居(陶弘景)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体用化合

体:本体。即五脏本身,“阴成形”也,属地,对应洛书,地道逆行,故往逆时针方向为体。

用:功用。即五脏的功能,“阳化气”也,属天,对应河图,天道顺行,故往顺时针方向为用。

化:生化。取意于《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甲),承乃制(己),制则生化(甲己合化土)”。属人,处于顺逆、进退之间。

合:联合(母子之味)。

《汤液经法》图以体用在内,化合在外


一、体用化(体克用,用克化)

以肝为例,肝体酸(阴)而用辛(阳),化甘。

《素问·脏气法时论》: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木)补之,酸(金)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如甘草)以缓之。

“肝欲散”为肝之用,当肝气虚的时候则不能发散,故急食辛以散之,实际上就是补之。肝气实则发散太过,用酸收敛之,即泻之。

“肝苦急”是肝木太过,则脾土受害,先当实脾,故急食甘味,脾土强则肝木缓(木克不动土了)。甘土能生酸金,则助体味泻肝,如芍药甘草汤。


二、合

即母子之味联合,以去除相应病症。

主要靠子味发挥作用,母味是辅助。

1、甘酸(土金)除逆(木)。

肝升太过,气上为逆。以甘缓之,酸收之,如芍药(酸)平肝潜阳。

2、酸苦(金水)除烦(火)。

烦气在心。以酸收之,苦泄之,如竹叶(苦)泄火除烦。

3、苦辛(水木)除痞(土)。

痞病在中。以苦泄之,辛散之,如半夏泻心汤。

4、辛咸(木火)除燥(金)。

燥气属金。以辛润之,咸软之,如芒硝(咸)“润燥粪”,软坚泻下。

5、咸甘(火土)除滞(水)。

滞即水流不畅。以咸下之,甘淡渗利之,如茯苓、泽泻(甘)利水。

进退补泻

阳进为补,即顺着五脏之用(五脏所欲),对应河图五行顺时针相生。

阴退为泻,即逆着五脏之用,对应洛书五行逆时针相克。

阳数七,故大补方均由七味药组成;

阴数六,故大泻方均为六味。

六七为水火之成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