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父母——读《家庭教育》
![](https://img.haomeiwen.com/i9093806/1db65479692737b0.jpg)
怎么样做父母?小孩降生我们就为人父母了,但是我们真的会做父母吗?
世界上各种专业性的工作都是需要考试的,医生、司机事关人命,所以对从业者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在做父母这件最重要的事情上却是不需要上岗证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未来,每个家庭都是这个国家的未来。小家好,大家才能安。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民国时期有这么一个人陈鹤琴先生,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人。先生早年就要读于清华大学、而后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他写了一本《家庭教育》是中国幼儿教育的开山之作。
《家庭教育》这本书涉及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孩子的吃到撒,睡到醒,哭到笑,生病到健康,待人到接物等方面问题,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讨论,为家庭教育立下了101条原则。对于我们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更有益于小孩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为内容非常丰富,在此我无法一一列举,只能结合女儿的一些小事阐述一些原则。
1、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原则: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女儿(19个月)看到我在书上画线,她也要求要笔,要写东西,所以就到书上乱涂乱画,而且不亦乐乎。看到奶奶在扫地也会跑过去,说她要扫地。看到我们把没用的东西丢到垃圾桶了,她也会把东西丢到垃圾桶(有时不分好坏)。在广场上看到有人在跳舞,刚开始有点胆怯,慢慢地也就放开自己的,跟着舞动起来。
这个星期,我发现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打、打、打”。她会跑过来打我或者奶奶,跟她说不可以,但她还是会做这样的动作。后来我反思了一下,为什么她最近老是要打人。原来是每次她吮手指,我就拉着她的小手打两下,从中她就学到了。
孟母三迁是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学习环境,所以她选择通过搬家来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孩子学东西都是这样一步步过来的,你让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她慢慢的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才那么重要。平时在生活中就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先得成为什么样的人。
2、小孩子是好奇的。(原则:做父母的应当常常带领小孩子到街上去看看。)
小孩子比之于大人是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未知的,未知就充满了乐趣,什么都是新鲜的。现在女儿会走会跑了,所以自由度大了很多,对很多东西也喜欢去尝试,家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要去碰一下,看一看,玩一玩她才过瘾。对于外面的世界她就更加喜欢了,在外面的时候,她经常会静静看着,观察着,然后喃喃而语,虽然有时候我不知她在说什么,但是,我知道外面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鲜的,很多东西她都感兴趣。如果父母能够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并且加以适当的引导,那么对于孩子认知的帮助无疑是巨大了,我们可以透过孩子的好奇心,用有趣的方法,把知识在无形之中教给孩子。
3、原则:诱导比恐吓、哄骗、打骂都要来得好。
前段时间我因为女儿吮手指的事情,做了错事,她现在还是老是要吮手指,怎么说也说不听,有一天晚上,我特别生气,也被她奶奶念叨的有些烦,女儿孩子吮手指,我叫她把手拿出来,她不肯,我一气之下就把她关在房门之外了,她被吓到了,没想到妈妈会生这么大的气,我说:“你要吮手指,妈妈就不带你了,你在外面吮个够再进来”。女儿在房门外哇哇大哭,我在房间里听得难受,但是我还是忍住,没有出来。那一次她被我吓到了,后来我有些后悔,不应该用这么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她。因为孩子在0-3岁是建立起其安全感最重要的阶段,他们要与养育他们的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以后才能和别人比较好地相处。如果让她感觉父母不要她了,那么她的天是会塌下来的。这样的方式有些残酷,所以只能想其他办法了。
有时候她不肯吃饭,我们是没有打骂她的,有时候要么先让她饿一下,有时候就用诱导的方式让她吃饭。比如说,拿一本书在边上,跟她说先把放给小猪佩奇(或者雷欧)吃一口,然后才轮到她,这时候她就不那么抗拒了。
4、原则: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顾虑别人的安宁。
当我们起床,而爸爸还在睡觉的时候,女儿有时会兴奋得大叫起来,这时我就为教她说“嘘,爸爸在睡觉,我们不能吵到他,我们到楼下去玩”。她也会学着我把手放在嘴边说“嘘”,然后学着蹑手蹑脚的样子。甚是可爱。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学着为别人着想,而不是只顾自己的感受了。
5、原则:凡是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
现在女儿19个月了,很多事情她已经开始想要自己做了例如穿鞋、吃饭、拿东西,一些比较容易的,我们已经尝试着放手让她自己做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如果她愿意就让她自己吃,虽然现在的她,捉握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是这是培养她主动性的非常好的机会。从小要让孩子养成主动的习惯,凡是能自己做的,就尽量自己做。这样她以后的独立性才比较强。
陈先生在书中还主张,父母待小孩既不要姑息也不要过分严厉,而是应该刚柔相济,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在那里,又以温和的方式让孩子慢慢接受父母的教育。
教育好孩子并非易事,我们这能在不断实践中,多学习,参照一下前人的教子经验,在自家的孩子身上尝试,少一些出错,减少对孩子的伤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就是非常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