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丨效率高未必是好事
认知与刷卡3丨效率高未必是好事
吴伯凡
一、性感:高效的“瞬间认知”
你看到一个女性非常性感,这是一个瞬间认知,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复杂的过程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认知机制,目的就是让人不假思索地做出利于基因传播的决定。
这个我们生来就被赋予的使命,其实是一种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的方式。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认为:实际上,“你认为一个姑娘性感”和“你吃到糖觉得甜”是一回事,因为它们都是通过诱惑和奖励,让你瞬间认识到它的益处。并且瞬间执行。追逐甜食,实际上是为了让你的身体迅速获得能量——以前热量稀缺的时候,就是需要你不假思索地获取甜食。这个机制背后也是非常复杂的。
瞬间认知除了复杂之外,实际上还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这也是瞬间认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做品牌,以及大自然塑造出一个性感的身体,其实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认知效率。
二、效率高一定是好事吗?
选择效率高的认知过程好像是不言而喻的,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人类在思考和认知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快捷方式,一种是非快捷方式。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给这两种认知和思考方式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的特点是直接、快速、高效率,它的表现形式常常是直觉;而系统二是间接、慢速,它的表现形式常常是理性。
系统二的毛病显而易见:慢,没有效率,但是在很多时候,它是靠谱的;而系统一的特点是快,但它往往是不靠谱的。
1.规避风险的选择
举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里我们能感受到快捷和非快捷认知方式的差别,以及表面上很有效率的快捷认知方式有多么不靠谱。
假定美国出现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医疗部门给出了两种方案,但两种方案有不同的表述。
第一种表述:
如果采取A方案,可以确定无疑地救活200人;
如果采取B方案(冒险方案),有1/3的可能性是600人全活,但也有2/3的可能性是600人全死。
面对这两个选择,我们无一例外地会选择A方案——这是人的普遍的心理,落袋为安,“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第二种表述:
如果采取C方案,确定会有400人死亡;
如果采取D方案,有1/3的可能性是无人死亡,但2/3的可能性是600人全部死亡。
面对C和D两种方案,绝大多数人会不由自主地选择D方案。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仔细看一下上面的表述,其实A和C是一样的,B和D是一样的。那我们为什么会在第一种表述中选择A,而在第二种选择中选择D(实际上也就是选择了B)?
这背后的一个机理就是,人们面对希望的时候,总是选择规避风险。当绝望成为一个主色调的时候,我们会主动选择冒险。
2.“朝三暮四”
上面的例子可能有点儿烧脑,我再举一个通俗的版本。
这是庄子讲的:有一个老人养了很多的猴子,有一天发现家里给猴子吃的栗子越来越少了,就跟猴子们商量,“你们早晨吃三个栗子,晚上吃四个栗子行吗?”猴子们都不愿意,觉得老人在克扣它们的食物。于是老人想了想,又说,“要不这样,你们早晨吃四个栗子,晚上三个栗子吧!”猴子们一听,觉得早晨增加了一个栗子,太好了!
实际上,我们知道,这是一回事,就是一天吃七个栗子。
本质上一样的东西,由于我们某种内在的认知机制,或者说某种认知bug,使得我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可笑的选择。
要避免这种可笑的选择,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理性,也就是用系统二——很慢的,但是符合逻辑的方式去得出结论、作出选择。
但我们一般情况下是不愿意的。生活当中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愿意直截了当、不假思索地选择我们认为是对的东西,排斥那种直觉上认为是错的东西。
三、“理性永远是感觉的奴隶”
美国常春藤大学在逐渐减少“面试”在选择学生的标准中占的权重,原因是:他们认为,在面试的时候,我们思考的方式常常是快思考,也就是用系统一而不是系统二来思考。如果我们把选择交给电脑,电脑是不会自带偏见的。比如“黑人没有白人聪明”,“这个人的长相不符合本大学的风格和气质”等等,这些偏见都会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对学生的评价。
请注意,系统一和系统二表面上是平等的,实际上,在选择的时候,系统一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当系统一迅速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系统二会像一个跟班、随从、大臣一样,对系统一得出的结论提供大量的论证。
在寓言《人有亡斧者》里我们就能知道,只要你得出了一个结论,理性就会自动地为你寻找支持这个结论的种种证据;你的结论一旦改变,它又会自动寻找支持新结论的种种证据。
我们滥用系统一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滥用系统二——因为系统二,理性是不能作主的。用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的话说,“理性永远是感觉的奴隶”。
我有个朋友曾经天天给我抱怨他的妻子这不好那不好,好像时刻准备要离婚的样子。同时,他又是一个迷信神秘主义的人。有一天,这个朋友遇到一个高人,这个高人跟他说,“你一定要善待你的太太啊,她是你的财神!你这些年之所以能挣到钱,就是因为她在你身边”。
听完这些,我这个朋友突然想到了老婆的好多种好来,尤其想到一旦离婚的话,他就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注意力也就不会集中在那些“牙膏从中间挤”“爱在淘宝上购物”这些琐碎的事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到,刷卡这事挺好。但同时,刷卡(瞬间认知、瞬间解码)的这种认知方式,很可能是把我们带向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大陷阱的罪魁祸首。
四、远离认知中的舒适区
我们的认知是由我们自身的认知设备决定的,而我们的认知设备、认知能力是不能够反省这种设备缺陷的。我们既要追求福尔摩斯式的瞬间发现真理、照亮真相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这种理想的认知能力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优化的认知过程当中的。
要获得类似于黑客的瞬间通关、瞬间解码、直击问题本质的认知能力,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只有一个,也就是冯唐表述的麦肯锡的方法:尽可能基于事实,敢于提出违反习俗的假设,再严格遵循逻辑验证你的假设,最后始终保持获得真知灼见的意识。以上概括起来,就是“远离认知中的舒适区”——用事实、假设、逻辑、真知灼见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远离认知的舒适区。
我们的很多瞬间完成的认知,其实是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当中赋予我们的。还有一些是我们长期的习惯,不知不觉造就的。那些表现为快捷方式、瞬间性的认知,实际上是由慢思考、慢认知喂养出来的一种能力。
刷卡支付的时候,支付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你的卡里到底有多少钱——为了让我们的认知成为一个有效的刷卡,我们到底该做哪些认知储蓄?
吴伯凡
1.3.3丨效率高未必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