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198:莲花村快乐生活(1)
《老成都》(连载)
(作者: 龙德瑛;摄影: 完 璧;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莲花村 成都最早的拆迁安置小区
作者说:“这些拆迁房,以莲花村主干道为中心,以“组”为单位,新一组、新二组一直数到新十组。”(完璧摄影)
莲花村可以说是成都市最早的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小区。1962年左右,成都市拆皇城坝,扩建人民南路,修新华书店,住在城里皇城坝南沿线(即今日天府广场至新南门棉花街一带)的一些居民,便被拆迁到了居于九眼桥、牛市口之间的这块田地上。
那时,政府是拿不出钱来为拆迁户修新房的,莲花村的拆迁房,堪称真正的原拆原建,除了蔑笆墙重新用竹片编了糊上泥巴再上层石灰外,梁、檩子、窗子甚至房瓦,都是从原来房子上拆过来的。
作者说:“屋内地面本是肥沃的良田,刚刚搬进去那几年,人坐在板凳上,板凳脚便悄然下陷,拔起板凳来,便是四个小坑。” (完璧摄影)屋内地面本是肥沃的良田,刚刚搬进去那几年,人坐在板凳上,板凳脚便悄然下陷,拔起板凳来,便是四个小坑。那时,地砖还没被发明出来,讲究的人家,最多也就是弄些炭灰回来,和上点石灰,浇上水,使劲地拍打,把灰浆提出来后,皮面上再撒上少许的水泥,用大鹅卵石使劲地磨平磨光,打个“三合土”的地坪。“三合土”地坪貌似水泥地坪,虽然光鲜,但是仍很潮湿,下雨之前,水珠密集,当天气预报,倒是非常准确。
当时,并没有“小区”、“安置”、“补偿”一类的概念,人们只知道听从政府的安排;居住条件这样差,大家也没更多的怨言,一如既往地过自己的日子。
这些拆迁房,以莲花村主干道为中心,以“组”为单位,新一组、新二组一直数到新十组。一组几十户人家,十组几百户人家,虽然全是篱笆墙、穿榫结构的“瓦片房”,却也浩浩一大片,绵绵五六里。
莲花村外围有一大片藕田,几乎和空军医院接壤,当来访的亲朋好友对莲花村房子的潮湿和不隔音的篱笆墙略有微辞时,莲花村的居民们就会抬出那大片藕田来温和地反驳:为啥子取名叫莲花村嘛?就是因为这片荷塘嘛!每年夏天,荷花一开,香飘十里!荷花没开,荷叶也香得很,还有那么多竹林呢!
莲花村可以说是城市里的乡村,周围田野环绕,修竹长绿,小溪纵横从村子中穿流而过,如果让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商来操作,那就是一个现现成成的东方威尼斯。只是后来,这些小溪都被填平,居民们搭建的简易棚屋也日益扩张,莲花村锦绣川西民居的风味逐渐丧失殆尽。
(下篇:《莲花村快乐生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