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悲情总是美?

2019-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行吟斯基
为何悲情总是美?

编者哈里曼大叔按:

微信圈里加了个中学语文老师朋友——陕西的胡亮老师,读书范围广,喜欢动脑筋,好追问,在别人不疑处生疑,我喜欢。

尤其是,能想想美的事情——美从哪儿来?美感怎么诞生?美总是表达悲情的原理是什么?……

这些其实都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啊——不探讨美的艺术形式,语文教育就没有立足点。

大梦刚刚醒,胡老师就来发问。我睡在被窝里,美梦与美感同生,思考共兴致齐飞。表达欲望得到了强烈的满足。

口述一番,滔滔不绝。

我的金立手机虽然不是华为牌的,但也听话得很,刷刷拉拉给我当秘书,语句越长记得越快。

秘书听话,我顿时有了大领导的自豪感——不由自主在被窝卷里坐直了身体,挺起了小肚子,自己给自己挥着手讲了起来。哈哈,现在是个人都可以是个大领导——有这么好的手机在咱们面前点头哈腰伺候着,咱们可要多多发表指示,天天来他个重要讲话啊。

以下是我和胡老师的对话录。随口得之,与尔等看官分享。

陕西周至中学胡亮老师问曰:

《兰亭集序》中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引发了作者乐——痛——悲的感情;滕王阁序中“四美具,二难并”引发了作者兴尽悲来的愁苦;《边城》中具有人性美,人情美,人文美的湘西边城爱情,最终变成了悲剧。请问:美的东西为什么能引发人们悲的情感?

除了人生短暂,美的永恒属性外还有什么?是否有一些美学意味在里面,比如以悲为美的情怀。

为何悲情总是美?

卡希尔指出:“我们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那种单纯的或单一的情感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是在相反的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之间的持续摆动过程。”

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

川端康成说:美的最高形式是悲。

为何悲情总是美?

甘肃河西酒中苑霍军答曰:

美学著作非常多,说法也非常多。

人类是美学动物。美这种感受只有人类独有。

原因何在?人有闲情。

人类因为发明出了陶罐等器皿,拥有了储藏食物的能力,就为自己拥有了不必时时刻刻都为谋生操劳的能力。闲情因此诞生了。或者说丰富的情感,因为有了谋生之外的闲余时间,就变得越来越丰富。

其他动物每一天都必须为谋生奔波。而人类因为有了储藏,可以在喂饱自己之后去发现万事万物的美,为此画岩画,唱歌,捏泥娃娃 。人类因此有了专门抒发感情的方式。这些方式已经形成了某种形式和习惯。

有人会说鸟叫也是抒发情感。但一般来讲,鸟叫只是它们传递生存信息的一种方式,与绘画,歌唱,雕塑等能产生艺术创造形式符号的行为相比,鸟叫显得单调重复,缺少无限的创造。

哪些情才是闲情?喜,怒,哀,乐,悲,愁,惆怅,徘徊,犹豫……,这些都是闲情。一般来讲,人类对这些心情都有自己的特定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还会发生创造性的变化。比如诗歌,它的艺术形式一直在演变之中。比如绘画,从岩画到后来的油画,我们的国画,水墨画,到现在的抽象派绘画,表达形式一直在摸索和创造。

因此表达人类丰富的情感,成了人类呈现创造力的一个天地。

人类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总是为表达某种情感服务。

一种情感对一个人来讲,也许只是一瞬间的事儿。但艺术家却能用一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材料将这种情感固定下来。比如一首诗歌,一段旋律,一个雕塑,一幅绘画,甚至是一幢建筑,它们用各自的材料变成了永恒的东西。尤其是用语言材料创造的艺术品。只要人类的语言存在,这些艺术品就会一直存在。

因此,三千年前黄河边某个人的一声叹息,二千年前司马迁的悲愤,一千四百多年前李白和杜甫的怀才不遇之情,都会穿越时空,跟我们瞬间发生的情感对接。李白早都离开人世了,但李白的那些激情还在词语、语言、文字里边儿活着。因此过去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愁的情感,也就一直能打动了我们。人类一代代因为语言而相联系。语言穿越时间。

因为人类有灵性,是所有动物中唯一能够用语言这种形式来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动物,所以人类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必将结束。人类认真地思考着自己的死亡问题,代代不已。一方面他发觉自己的灵性、生命这么活泼,有趣,生动,一方面他又清醒地知道,这样活泼泼的生命最终必将归于消亡,因此悲情对人类来讲是最普遍的感情。而对于悲情的表达的艺术作品也是最多样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都是表达悲情的高手。因为他们是最具灵性的人,所以他们对生命的短暂、无常、消亡、苦痛感受最深,思考最多,为此写下的作品也最多最好最经典。

于是,会诞生这么一种说法,美的最高形式是悲。

或者说要想创造美的作品,作者必须就对人类的终极命运有所关怀。人类的终极命运是什么?那就是每一个生命都是短暂的,而它的灵性却是长久的。拥有永恒灵性的人却只能拥有短暂的活泼的肉体,这两者之间的纠葛与矛盾,产生了最深刻最基本的苦痛。

你去看一部《红楼梦》,整个都在表达这种纠葛。

你去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高贵的王子最深沉的悲叹是:“生存,还是死亡?”哈姆雷特本来是一个书生,多愁善感,多情温柔,只想手持一卷诗集与美丽的姑娘谈情说爱。可不曾想父亲被谋杀了,父亲的亡魂把一个柔弱的书生根本承担不起来的复仇的命运强加给了他。他只能是那个被谋杀的国王的儿子,他无法逃脱这个身份。而同时他又是一个个性优柔寡断的人,是一个不喜欢舞刀弄枪的人。他也没法逃脱这种天生的性格。因此你看,命运的悲剧就诞生了——命运给了他一个王子的身份,同时又给他一个优柔寡断的性格,而这两者之间的行为方式是冲突的。不用我再细分析,我们也能看得出来,王子最终毁于自己的命运纠缠。

所有的观众在看这个悲剧的时候,看见的其实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法摆脱的命运中挣扎。因此这种悲情是最能打动人的。

从这些意义上看,美就是悲。因为一切艺术形式要创造的是美,而美表现来表现去,还得回到它的根本上去——人类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

还可以说,美是一种对人生情感的直觉。人们因为这种直觉而创造了相应的艺术形式。人生最最基本的情感既然是悲,那么最伟大的作家就是那些用最恰合的艺术形式最敏锐地发现与捕捉住了了人类悲情的作家。甚至可以说,美,是一场表达悲情的创造性比赛。

与你共同学习美学。

用一只陶罐储藏你的丰收

用一块石头

在另一块石头上

画出你的风流

对,风流

几十万年的风晃动几十万年的树

天荒地老的河流

晃漾天荒地老的时间褶皱

风来了——

喜欢一缕看不见的丝绸

拂过你的脸

给你阐释温柔

水流过——

叹息那些蜿蜒离去的忧愁

清洗你的面颊和心脏

让你忘记时间还会生锈

我总是在风中飘荡成一株柳

我总是在流水的脉络里

变成押韵的悠悠

这就是风流的故事——

无论过去多少年,多少代

你拓下的一只脚印

永远在行走

为何悲情总是美? 为何悲情总是美? 为何悲情总是美? 为何悲情总是美? 为何悲情总是美? 为何悲情总是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