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行业的一些思考
文/Mike
1、调研情况
目前调研到的情况,基本情况是在无人机硬件层面,从消费级别到工业级别应用,DJI是一家独大,以前比较知名的几大无人机硬件厂家,PARROT、3D robtics、零度、亿航、道通、AEE等,部分转做软件服务,部分转做其他产品方向(水下机器人),部分转做无人机行业应用。
2、DJI的护城河
DJI 80%的收入来自消费级别无人机,DJI是如何做到的。我进行了分析,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早期得益于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优势,即硬件产业链齐备(研发、制造)、成本低
- 集中的全产业链可以降低沟通成本,提高产品迭代效率
- 后续DJI完善了无人机产业的全链条、从研发到生产销售,都可以独立完成,带来了更高的产品定制化,和保密性
- 管理上所有技术人员即其他关键岗位全部签订竞业禁止协议,防止人才的流通
- 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到品牌优势
总结起来就是产品层面高效且保密的研发生产、管理层面防止企业人才外流(主要是防竞争对手)、市场上全球化布局,打造封闭的研发、生产、管理体系,形成垄断。
对我们的意义,根据我们的产品定义,如下几点建议:
- 办公地点选择产业链集中且发达的地方(珠三角、长三角,后续可以具体论)
- 一旦验证市场,重要岗位人员必须签订竞业禁止协议和保密协议
3、DJI的模式及核心
通过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DJI80%的收入来自于消费级飞行器,而消费级飞行器的核心业务其实是影视工业,具体到摄影爱好者、FPV航拍、及科技发烧友分别占多少比例,目前拿不到数据。DJI消费级别的产品定义的源头也是影视工业,是具有强大工具属性的。
DJI核心业务.png
所以,DJI抓住了核心需求,其他的东西都是根据核心需求衍生出来的,并不是根本。无人机发展了这几年,DJI也碰到了几次比较有威胁的竞争,但是最后胜利了。现在回过头来看,DJI一直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做什么的,所有的战略动作,都是基于对影视工业的完善和发展。从开发增稳云台,到后来收购哈苏都是这样的,因为这个产品只有在这个领域才有明确的工具属性,才有大量的真实的需求,至少目前如此。为什么影视工业可以带动消费领域,为什么其他行业不能?不止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到人类的精神需求,是照相机产业的延伸。
对我们的意义:
抓住我们的核心圈多少年不动摇,就像DJI的相机载荷,无人机只是平台。所以竞争其实不是无人机的竞争,是载荷的竞争,是满足了真实需求后的竞争。很多厂家只看到了无人机,并没有看到载荷。
4、对我们产品发展的一些思考
抓住我们的核心重点,我认为并不是飞机,而是载荷,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如何优化载荷,让载荷更好的为客户服务,做好了这一点,其他的会跟着来。后面那张配图才得以实现。
验证完市场需求后的重心应该是对载荷的完善,在载荷领域做出壁垒。
我们瞄准的这块市场其实是很值得期待的。未来的空中清扫机器人、除障机器人等,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做好这一块,我们的硬件飞行平台,可以SDK开放,给别人去挂载他们自己的设备。
零度智控DOBBY,主打便携,拍照,炫酷,最后无法支撑,亿航无人机,ghost主打一键便携操作,最后无法支持,臻迪科技蛋型无人机,新颖酷炫,北京无距科技,主打环境适应性,军工品质,普宙无人机,主打折叠,parrot从来没有出过一款与DJI正面交锋的产品,从BEBOP一代开始,就不是一个路线,昊翔无人机typhon系列,后来DJI一波降价,也失去了竞争力。他们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消费产品一定是价格敏感的,在我们要进攻消费产品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稳定的核心圈。
如果是要分DJI的市场,一定是从他的 核心业务(影视工业) 下手,很多厂家其实没有摸准位置,最后被打败了,或者降低自己的市场要求,走更低端的业务,或者回归到载荷本身,去做行业市场。而DJI的核心圈是他防守最为严密的的一层,包括收购哈苏,包括一系列的增对影像质量的举措。所以在没有足够的市场,没有庞大的资金的情况下,不要去触碰。
核心圈.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