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的生活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筑白

崇祯十二年(1639年),李渔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这位昔日的“五经童子”,满怀抱负和希望却以落榜告终。次年元日,李渔三十初度,妻子徐氏祷祝他“早上青云”(《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渔不禁叹息,“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醺”。崇祯十五年,李渔再度赴试,但“中途闻警”(《应试中途闻警归》),而他“正尔思家切,归期天作成”,也就回家了。

尽管如此,李渔对于未能考中功名,无法光宗耀祖抱着满腹遗憾,清明节祭扫时节,他写:“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清明日扫先慈墓》)明王朝风雨飘摇,李渔的功名梦从此无望。

自古以来,多少落第的考生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而李渔之所以是李渔,是无法复制的传奇。

李渔(1611-1680年),祖籍浙江兰溪,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他的一生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头衔也实在是多,小说家、戏剧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园林艺术家等等。在“一考定终身”的科举时代,落第的李渔既文且商,似平步青云,却也步步惊心,人生际遇一言难尽。他的笔触奔流而下,一生著述丰富,以旺盛的创造力为后人留下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著有《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十二楼》《闲情偶寄》等。

李渔的童年、少年在江苏如皋度过,后举家返乡,中年之后在杭州、南京生活,一生辗转。在南京造“芥子园”,李渔迎来人生和事业的顶峰,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闲情偶寄》问世。李渔的辗转经历让人想起,同样科场失意的吴敬梓,在他的三十岁生日聚会上,众亲友对“郁伊既久,薪纆成疾”(《移家赋》)的吴敬梓进行规劝,使得他终于从败家的沉沦中醒悟,后来从家乡全椒迁至南京,创作出精彩鲜活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李渔《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包括饮馔部、颐养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种植部、词曲部、演习部等八个部分,论述了饮食、养生、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戏曲、歌舞等艺术和生活的各种元素,所涉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故本期《阅微》特别推荐《闲情偶寄》,期待和读者一起在忙忙碌碌中偶寄闲情,慢下来,重新发现生活之美。

《闲情偶寄》被林语堂认为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备受林语堂推崇的苏东坡对生活的美学享受。

苏东坡对生活兴致勃勃,比如“总是黎明即起,梳头发一百次,穿上官衣官靴,然后再躺下小睡”,体验早晨的小睡之美,“无物可比”;他创制的“东坡肉”,自创的饮茶法流传至今,他还去乡野采药,考订药的种类。不过也有不灵光的时候,在海南岛时,岛上难得好墨,苏东坡自己试制,差点把房子烧掉,别人还以为他有治墨秘诀;不但是酒的鉴赏家,还自己酿酒,造的酒名气虽大,却只能算作试验品。苏东坡嗜笋嗜蟹,李渔也同样。而在《肉食者鄙》中,李渔这样说:“食以人传者,‘东坡肉’是也。卒急听之,似非豕之肉,而为东坡之肉矣。噫!东坡何罪,而割其肉,以实千古馋人之腹哉?”

经历了种种的欢欣与磨难,古稀之年的李渔在贫病交加中离世。我们现在没法假设如果李渔考取功名,是不是会过上幸福生活,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他的生活逆流而上,悲欣交加,他是真的用心体会、细致聆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也因此,不仅他自己颇为喜欢《闲情偶寄》,也为后人所推崇,有多个版本行世。在明清之际,李渔可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的种种理论及他所发现的生活之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绵延至今。

李渔《芥子园画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