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1 《长安三万里》的绝美叙事
说起叙事,我们最开始学习的是顺序。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故事展现在读者或者听众的眼前。逻辑简单,条理清晰,叙者省心,听者明白。故事讲完,关于结局的悬念也被解开。
后来,我们学习了倒叙。站在某一点,回忆往事,将历史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往事逐渐清晰,关于“为什么”的谜团也逐渐被解开。就像《廊桥遗梦》中的兄妹,通过整理母亲的遗物,逐渐了解了母亲的浪漫往事,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将骨灰撒在廊桥之下。
顺序和倒叙各有所长,却也各有所短。顺序没有保留“为什么”的悬念,将事情的起因交待得清清楚楚。倒叙一开始就站在故事的结尾,让读者失去了对结局的好奇心。为此《长安三万里》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且让我们回顾下这个电影的情节吧~
故事一开篇,节度使高适在云山城一战失利,节节败退,退守泸水关。敌军压境,援军未到,危急关头朝廷派来程公公兴师问罪。他怀疑高适因为李白与郭子仪结怨,所以郭子仪不发援军。至此张气氛直接拉满。
高适年迈力衰,不堪压力,持刀自裁未果,用微弱的气息与程公公诉说他与李白少年时的相识相知,意气分发;中年逐梦路上的惺惺相惜与屡败屡战;老年时江河日下,报效无门的困顿与无奈。每说一段,电影就带我们回到风雪交加的军营,高适深陷回忆而眼神迷离,程公公沉醉其中而双眉紧蹙,营外的俘虏疑惑不解...随着故事的展开,高适与李白的人生铺陈眼前,俩人间的友谊也令人动容。如果故事至此结局,剧情就落于俗套了。
听完高适的故事,俘虏已然逃走禀报了高适的军情,探子来报敌军就到泸水关城下。高适扯下敷着“伤口”的丝巾,脖子完好无损,丝巾上是半杯红酒。他率军抄近道去往云山城,示意程公公跟与他一看究竟。
郭子仪的援军早已出发,即将到达泸水关。他们早已在云山城通往泸水关的狭道上布满埋伏,设局让俘虏诱敌前来。高适与郭子仪双向夹击敌军,云山城一战大捷!电影一反开局的紧张与失意,屏幕上充盈着运筹成功的得意与战胜的喜悦。
故事选择了“云山城溃败”这一小高潮作为起点。程公公的到来引出了李白与高适之间恩怨纠葛的谜团。然后用倒叙揭晓了李白与高适的人生与友谊。然后再推进剧情:战事反转,结局大出所料。意料之外的结局正是故事的最高潮。
这种叙事方法被称作叠叙,它综合了顺序与倒叙的优点,非常引人入胜,却也最难驾驭。开局不够精彩,结局没有悬念,倒叙部分条理不够清晰都会让读者丧失兴趣。不信你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