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墨丹青》|| 一曲工匠精神的赞歌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铁墨丹青》是简书创作者寒江晓瑟的力作之一,是一部颇具文化底蕴的小说,是一部铁画的成长史,是一曲工匠精神的赞歌。
为参与伯乐主题写作之“传承”而作,因小说构思精巧,语言通俗典雅,更彰显了铁画工匠精神的薪火传承,获得了非村伯乐推荐好故事的认可,得以推文传阅,并荣获排行榜第二名榜眼文的好成绩。说明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与欣赏价值,这是简书平台对作品的认可,也是对创作者的鼓舞。
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从铁画鼻祖汤鹏将铁与画揉合起来的构想,到汤家后人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将铁画技艺发扬光大。
历经时代的变迁之后,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铁画技艺再度走进人们的视线,林炳辉学得了精湛的铁画技艺,并以他为首创作了铁画《千里古邑,十里长街》,演绎了古城历史兴衰的变迁,成为了名传千古的不朽之作,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后再次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把技艺传授给热爱铁画技艺的女儿玉婷,在聪慧灵巧的玉婷手中,铁画技艺再次大放异彩。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以及薪火相传,铁画技艺得以流传下来并被发扬光大。
作品洋洋洒洒两万多言,透过小说能感受到作者的创作热情以及功力的深厚。全文读来荡气回肠,有典雅大气之风,有余音绕梁之妙,有慷慨豪迈之气,读来铿锵有力,气势恢宏。
细细品析佳作,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严肃的创作态度。下面,我依据作品谈谈我的阅读感悟,与诸君分享,有不当之处,敬请诸君包容、指正。
01 情节曲折,合乎情理。
为了把故事讲得更巧妙更吸引人,小说致力于制造曲折多姿的情节。一波三折的作品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又合乎情理,才能令人信服。
评价一部小说的好坏,情节是否合理也是评判的标准之一,过于夸饰不真实的情节,也令读者反感,令人难于接受。情节方面的构思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作品情节曲折多姿,跌宕起伏,可读性强。故事先写汤鹏铁匠铺,起初生意并不红火,因为他痴迷于铁画到了冷落顾客的地步。正是有一股子痴迷劲儿,才锲而不舍地学习铁画技艺,拜谒萧云从学习国画,并构想将国画和打铁揉合起来,打造出形式各异的铁画。铁画打造出来后,生意还是不好,作品无人问津。读者的情绪一下子就被作品拿捏住了,为铺子生意的不景气忧虑起来。
情节转折的关键节点在于后来又得萧老的指点,改为锻造实用性的屏障。让读者看到了一线光亮。
汤鹏还用心学习字,画,学得了铁字锻造的本领,并选吴城风景入画,给作品命个清雅别致的名称。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与付出,铁画技艺日渐提升,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铁画屏风一经面世,惊艳世人,风靡一时,渐渐成为业界龙头老大。
读者本以为铁画鼻祖汤鹏的后代会将铁画技艺发扬光大,越做越精巧,随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汤家铁画必成国内一绝。但世事难料,作者笔锋一转,写到道光年间的汤家第四代传人汤铭虽聪敏有加,却是个佛学爱好者,一心想遁入空门。读者不由自主地又揪紧了心,牵挂着铁画家业该何去何从呢,与文中人物同频共振起来。作者成功地将读者的情绪拿捏的死死的,这都是得益于作者精巧的构思。
当读者黯然神伤又无可奈何之际,作者又来了个剧情逆转,汤铭破除陈规,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将铁画技艺传授给袁宏锋,至此,读者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下铁画技艺遇上有缘人了,终于有救了。
随着情节的进展,到了民国初年袁成毅这一代,铁画技艺没有悬念地被继承下来,技艺也越发成熟。并收了学徒林炳辉,且再次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但由于军阀混战,国运艰难,民生凋敝,铁画事业也难以为继,面临倒闭的困境,袁氏铁画铺关门歇业。读者又跟着揪心起来,铁画说关门就关门了吗?
林炳辉改行干起了别的行业,读到此处,料想读者已是失望至极。铁画技艺遭受冷遇,无人提及,甚是担忧铁画技艺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但后文终于迎来了转机。林炳辉竟然有机会进入工艺厂上班了,吴城铁画重新焕发光彩。读者似乎松了一口大气。
后续的故事越发精彩动人,以林炳辉为首还打造了精品《千年古邑,十里长街》,令人侧目,鸿篇巨制的铁画作品也彰显了欣欣向荣的时代,成为了名传千古的不朽之作。林炳辉将沉寂了二十多年的铁画技艺再次发扬光大,功不可没。
读者高昂的情绪也被作者撩拨到了极致,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喜不自禁起来,这还没完,作者要让读者酣畅淋漓地宣泄抑制多时的情绪,转而又添上一笔:林炳辉的女儿林玉婷拿定主意要学铁画,至此,破除了“传男不传女”的行业规矩,读者通过作品感受到了新时代男女平等的美好。
玉婷成为了新一代的铁画大师,读者也万分的欣慰,不再为铁画的传统技艺失传而忧虑了。
作者有着高超的手段,构思的情节曲折有致,令读者的心几度被作品曲折的情节揪得紧紧的。这也是吸引读者兴趣盎然地读下去的动力,不得不叹服于作者构思的精巧,不得不被作者老辣独到的功力深深折服。真正做到了一波三折,余兴未了。
其次,情节构思合乎情理,令读者信服。
小说中的情节是虚构的,原本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即便某些小说的创作有原型为依据,部分情节也还需要经过艺术的处理,才能使情节更紧凑,冲突更集中,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要让读者信服你所虚构的人与事,就必须让情节合理化,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所谓合理化,就是合乎理性,合乎规律,合乎逻辑的内在要求。相对于合情来说,合理更加深刻,也更加能够产生说服力。
在《铁墨丹青》中,情节的设置合乎情理,经得起推敲,处处彰显作者创作思维的缜密与智慧。
如作者写到汤鹏乃“铁冶神工”,“汤氏铁画是行业内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民间流传着‘吴城铁画甲天下,汤氏铁画甲吴城’的说法。”汤鹏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并非毫无来由的,而是经过了前文的层层铺陈。
作者在前文用了较多的笔墨写汤鹏苦心学艺,潜心研究,已经到了痴迷疯狂的地步,他热爱铁画技艺,不但独自摸索,还师从书画大师萧云从。先造铁梅花到铁螃蟹,再到铁屏障的制造,铁画技艺逐步提升,最后才成就一代铁画大师的声名。
又如,作者写到汤家第四代传人汤铭出场时是如此写道:
第四代传人汤铭忙里偷闲,手捧一本《法华经》正读得投入。
关键人物如此出场的细节可谓令读者过目不忘,又暗暗称奇,为何手捧《法华经》,而不是《铁画技艺大全》之类的书呢?
接着,作者又极力渲染铺叙他的冰雪聪明:
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兴趣非常广泛,锻造铁画之余,吟诗作对、琴棋书画、参禅悟道都是令他沉醉其中的乐事。更令人惊讶的是,每项爱好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可见,汤铭还是一个精通各项技艺的人。作者在这里特意交代这么一个情节,有何用意呢?
看到后文,读者才恍然大悟,汤铭改行做道士遁入空门了,压根就没有接手祖传的铁画事业……读到此处,觉得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有伏笔,后文写他遁入空门就显得合乎情理。叹服于作者笔法的老练,创作思维的严密。
再如,写林炳辉学艺的那个片段也值得揣摩。林炳辉十六七岁时对铁画有着狂热的爱好,风尘仆仆地赶到吴城拜袁成毅为师学艺。
他嘴勤、眼勤、手勤、腿勤,用老辈人的说法就是“眼里有活儿”,每天在铺子里忙前忙后,抢着干活儿,扫洒除尘、招呼顾客、生火起炉、炼铁锤铁、给师父打下手……
他一门心思都在学艺上,想成为铁画大师,是个有梦想的年轻人。后来,他果然成为了业界翘楚,成为了铁画新一代传人。
正因为有了前文他努力学艺的交代,后文取得巨大成就的叙写才合乎情理,才令读者信服。
文中合乎情理的情节还有许多,作者很注意每一个小细节的处理,尽可能做到合乎情理,尽可能做到让每个情节都能经得起推敲。
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创作时的良苦用心与严肃态度。这也是本作品倍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总之,对于小说的创作,要把合理性当作重要标准之一。读者衡量一部小说的水准高低的时候,把合理性作为判断标准,显然是很适宜的方向。
02 语言典雅,隽永有味。
全文语言行文流畅,质朴典雅,隽永有味。
“鉴湖细柳,梅塔晴岚,青汨寒烟,芜波秋月,这么说才能与美景相得益彰!”萧云从慢条斯理地说。
叹服于作者为铁画所取的名称,多么典雅,多么生动,与精工细作的铁画相得益彰。再如铁画《千年古邑,十里长街》,单看这铁画名称就不俗,就典雅隽永,过目不忘。
小说讲述关于铁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故事,文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有关铁画制作技术方面或者评价铁画方面的专业用语。一般来说,这样的文章阅读起来通常会较为枯燥晦涩,令读者难以坚持阅读下去,专业用语运用得好不好就非常考验作者的语言功力。
《铁墨丹青》运用了大量的与铁画制作有关的专业用语,如:
“他选择细细的铁条作原料,经过加热、小锤反复锻打之后,辅之以小型钳具、刀具、镊具,又夹又卷又切,终于打造出像样儿的蟹腿。最后再将蟹壳、蟹腿锻焊连接,一只铁打的螃蟹就成形了。”
这是汤鹏摸索着创作铁螃蟹的过程,作者通过写汤鹏使用众多的制作铁画的工具,表现他的探索精神与创作热情。作者使用了诸如小锤、钳具、刀具、镊具等工具,也表明作者对于铁画的制作流程非常熟悉,才能如此精当地使用这些涉及制作流程的工具。再如:
经过苦心研习,他逐渐掌握了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牛毛皴、鳞皴、绳皴、横皴等多种“皴”笔技法,并将其运用到铁画锻制之中。
这是汤鹏向萧云从学习国画中“皴”的技法,一连用了多个专业用语,表现汤鹏学艺的痴迷。对作者而言,小说中专业用语的恰当运用,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运用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小说受欢迎的程度。
原以为会枯燥乏味,阅读完以后,我发觉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竟毫无枯燥之感,虽然采用了大量的专业用语,但并无艰涩难懂之感。
究其原因,因为作者通篇运用了典雅生动的语言,化枯燥为灵动,让读者进行一次愉悦审美的体验。美哉!何来沉闷之感?
03 主题鲜明,意蕴深刻
作品赞美了为铁画技艺作出贡献的一代又一代艺人,是一曲工匠精神的赞歌,讴歌了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表达了对铁画技艺薪火传承作出努力的艺人们的敬意。
无论是铁画鼻祖汤鹏,还是袁家的后人,再到林炳辉这一代,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将铁画技艺发扬光大,让铁画走进大众视野,再到后来的林家后人林玉婷等人,他们都为了铁画技艺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汤家第四代传人汤铭率先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当他在遁入佛门与沿袭祖业而纠结不已时,无尘方丈一番话点醒梦中人:
“施主之身虽未遁入佛门,但心已归属佛门。施主之身虽未抛却汤氏家业,但心已抛却汤氏家业。”
“汤氏之铁画,实则已是天下之铁画。传内即是传外,传外亦是传内。何去何从,施主自行定夺。”无尘手捻佛珠,漫不经心地说。
汤铭于是将铁画技艺悉数传授给弟子们,其中资质聪颖的袁宏锋尽得真传。铁画汇聚了天下人的智慧,本就是天下共有的财富,怎能据为已有呢?怎能有自私自利之心呢?汤铭遂了自己的心愿遁入空门,也将铁画技艺传扬了下去,实属难得,不至于让铁画技艺失传。
再到后来的袁成毅这一代,他也为了铁画技艺的传承作出了贡献。袁成毅的儿子资质平平,难于领略到铁画技艺的精髓,让儿子继承铁画家业似乎有困难。他便精心培养弟子林炳辉,勤奋刻苦的林炳辉没有让师傅失望,学得了浑身的本领。
无奈军阀混战之时,铁画店铺面临关门歇业的危机,历经六十多年的“袁氏铁画铺”不得不摘牌闭店。铁画奇才林炳辉成了走村串户的磨刀匠,兵荒马乱之际,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但他始终丢不下铁画技艺。直到共和国宣告成立,迎来了崭新的日子,铁画才重见天日。
机缘成熟,林炳辉进了铁画工艺厂,对挽救铁画技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铁画技艺重新焕发出活力。并且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业界规矩,将铁画技艺传授给了热爱铁画技艺的女儿玉婷。因为他的儿子林泽伟为锻造铁画时被火星溅到了眼睛,他的左眼受了伤,意味着以后可能没办法锻造出更精细的铁画部件了。此刻,他的女儿为继承祖业而迎难而上。
林家人为铁画技艺的广为流传作出了应有的努力,这种精神值得颂扬。小说主题鲜明,围绕铁画的传承这一主题叙写了几代人的努力与付出,才让铁画发扬光大,即便是在战乱的艰难时刻,也没能让铁画技艺失传,这是一种民族精神,也是一种民族凝聚力,一代又一代的铁画艺人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一颗高贵的灵魂,读来令人动容,令人赞叹。
读者细细思量,何止是铁画技艺呢?其他技艺的传承何尝不是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艰辛付出与聪明才智呢?何其艰难!才迎来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盛世中华。
弘扬“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继承和创新;有利于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全文行文流畅,情节合情合理,语言质朴典雅,主题鲜明,意义深远,不失为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