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子有话】桃源何处寻,此中有蹊径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境地。如果想要追寻作文教学的桃花源,或许能从《桃花源记》中得一二蹊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这个武陵的捕鱼人“缘溪行”,因为以打鱼为生,所以就顺着溪水走,哪里有鱼就去哪里。我们呢,以教育引导为业,缘生活这条河流,向青草深处漫溯,哪里有诗和远方就去哪里,和渔人,也算是同道中人了。
怎么才能“忽逢桃花林”呢,陶潜已经告诉我们了,要“忘路之远近”。是“忘”,我们去爬山也好,旅行也好,很难忘路之远近,常常会问:“我们下面去哪里?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风景中,就会“忘路之远近”。陶醉其中,沉迷其间,会忘远近路上的坚辛与困顿,“忘路之远近”方能“忽逢桃花林”,所以说生命里最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现在你茫然不觉的时刻,你忘掉目的性之后,才会碰到美景。试着把你的感官放松,置身于追寻路上的风景,忘路之远近吧,新发现就在不远处。
这种“忘”,也是不念过去,因为那些要记住的,会慢慢构成一个假设出来的“我”,牵绊着生命。而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刻,常常是你把现实的东西暂时忘掉的时刻,是把那些牵牵绊绊暂时丢在一边的时候,也就是“活在当下”。生,是负重前行,总要有一天,得像渔人那样“忘路之远近”,暂时卸下过重的行囊,告别喧嚣浮沉,忘掉功名烦扰,进入自己的生命世界,心灵世界。找到自己,成为自己,悦纳自己,完善自己,才是作文之根源,亦是写作的“缘溪行”。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河的两岸全部是盛开的桃花,“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草地这么漂亮,满地都是落花,这是一个没有人来过的世界。“渔人甚异之”,生命有时候是要有好奇的,不然就变成单调的重复,如何抵抗重复带来的职业倦怠,学习倦怠,生活倦怠,那就“复前行,欲穷其林”吧,或许能在山重水复里忽逢柳暗花明,在“林尽水源处得一山”,发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开启对未知世界的探寻。
桃花林的水源也是我们生命活水的来源,或许那个小口正是我们生命中要打开的洞口,是我们提升时要突破的瓶颈,只是繁复的当下,暂时堵塞住了它。这一如写作,我们不仅需要“复前行”的反复实践,在写作中学习写作,还需要对生活饱有热情,呵护孩子般的好奇和兴趣,那点光尽管幽微,但终究会让你打开一份豁然开朗。
“便舍船,从口入。”这六个字非常重要。不舍不得,舍是入的开始,你的背负,有时候会成为你的限制。诸如考评考核考试等名利云烟。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是进入桃花源的过程,也是创作的必经之路。创作伊始,极狭,就是觉得通不过,甚至会回头,不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会抵达豁然开朗之境。作文如此,任何专业都一样,刚开始在外面的时候都很兴奋,可一旦涉猎,探索,钻研,进入,会产生难度,遇到“极狭”之境,这就需要我们“复行数十步”,坚持再坚持,复行再复行,而后才能豁然开朗。
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非常单纯,十分平凡,就是生活的原生态,可千百年来,它一直摇曳在众多文人墨客的心间笔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简朴的生活,醇厚的乡情,不仅是我们渴盼回归的一种生命状态——朴素,简单地活着,还是我们笔下最宝贵的写作素材。
“不足为外人道也”是桃源人的嘱托,告诫,也是警醒。不能提,不要说,也不值得,微不足道。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桃花源里粗拙,原始,根本看不上瞧不起——就像我叨叨至此的感悟思考一样微不足道。
桃源的探寻之路,也是冷暖自知,苦乐自尝,“不足为外人道也”,同道中人不必“处处志之”亦可寻,不同道者就算心机重重,“处处志之”,依然是“不复得路”。更何况,这一路还会有“初极狭,才通人”的困顿,有“复前行”的曲折,有“忘路之远近”的考验。
人性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而一旦有所“迷”,一旦有心机,天机就不见,所有的东西就不见了。难怪欣然规往的南阳刘子骥“未果”,与其寻找,不如在心田种花,在身边、脚下培育桃花源。
愿你我,能于此中“忘路之远近”,躬耕生活,早日育得桃源,喜看桃之夭夭,静享灼灼其华,收获累累硕果。
桃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