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想法

《夺冠》:给孩子讲中国女排,家长先懂陈可辛,很重要

2020-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妮妮小屋

01

1996年,34岁的陈可辛拍了《金枝玉叶2》和《甜蜜蜜》。作为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导演,一年拍两部片子,算是挑战了能量的极限。

2019年,57岁的陈可辛,再次一口气拍了两部电影,巧合的是,这两部都是体育类型的电影。

一部是我们看到的《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另一部是《李娜》。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尤其是多次获奖型导演,这个年纪的人生阅历,驾驭这样的题材更需要取舍。

看完《夺冠》我觉得,陈可辛在平衡多项利益之间,还是奠定了中国体育类型电影的新高度。

很多人笑称陈可辛,是一个特别“鸡贼”的导演,非常懂“用户需求”。比较体面的说法,是他精于“算计”。

我觉得,他只不过是在满足各方需求的基础上,提炼出一种看似模糊的感觉。用镜头语言多层次讲述人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还悄悄夹杂了很多自己的“私货”。

他所呈现中国女排,这种“小切口”纵深的表达方式,注定会成为一部陈可辛版的中国女排,未来即可能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

拍这样的题材注定口碑不一,是很容易带着情感包袱去拍的,就像当年中国女排,承载了过多超出比赛本身的压力,实际上拍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再现这样一种过程。

陈可辛借片中人物郎平的口,也间接说出自己对这部片子的理解:“背那么重的历史包袱干什么,轻装上阵做自己就好。”

因为他太懂,太多观众对女排过高的期待,自然会转移成对这部电影的过高期待。

能在平衡多方利益下,呈现出这样一部作品,我觉得陈可辛这次依旧延续了自己一如既往的水准,还是挺成功的。

但一些挑剔的观众爱之深时,总感觉到缺了点什么。尤其是对奠基中国女排的80年代的一批老将,居然都以模糊名字的方式处理极为不满。

还有人直接说,把这部电影改名成《郎平传》算了,感觉是对郎平印象深刻。

但如果一部讲述中国女排的电影,看完连对郎平都没啥印象的话,那不是更失败?

但在我看来,陈可辛拍这部电影绝对是有野心的。

从50后的中国女排到90后的中国女排,甚至是未来的00后,接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女排过往,在短短的135分钟内呈现,肯定素材有限,如果没有郎平这样的角色,在片中做串联,又能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体现女排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传承呢?

有人吐槽前排坛名宿陈招娣离世,在片中的遗体告别时,都不给露个名字。感觉对第一代女排的个体,就这样被模糊处理,特别遗憾。

但我恰恰觉得,这是陈可辛特别克制的地方。

他没有把情感和镜头停留在那些宣泄情绪的大场面上,反而是把镜头给足了陈招娣,在医院弥留之际,对郎平的叮嘱和对排球事业的牵挂。

我觉得,这就是选择表达角度的水平。尤其是在遗体告别时,用老教练的一段话来表达群体的伤感,效果不差,煽情也恰到好处。

02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陈可辛非常重视真实历史和文学表达在电影中的应用。

但如果拍的太过真实,就无法跳出纪录片的表达,那种尊重事实的本身,就无法让人物充分的表达情感。

中国女排取得过的荣誉太多太多,如果细细讲起来,肯定每一场比赛都有值得被记录的价值。

但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关键的几场比赛,体现中国女排在与时俱进中的发展?

这才是关键。

以点带面融入人物情感,这可能才是陈可辛最擅长的手法,幸好他在自己的“长板”上,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至少在这部影片中,陈可辛做到了。

要知道拍这种人人都有特有情怀的电影,仅仅在演员的挑选上,都是非常难的。

很可能,挑选出来的演员,没办法代表自己所塑造的形象。比如,一般的女演员不可能有女排运动员这么高。

最初陈可辛想到用一批模特,但是她们很难演绎排球运动员的那种精气神。最后陈可辛选择的是大批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大多是从事排球运动的专业运动员。

最让人惊喜的是新一代中国女排自己来演自己的部分,能实现今天这个观影效果,背后的付出,所调用的各种资源的难度,绝对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

陈可辛还大胆的启用了白浪加巩俐的组合,通过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年轻时候的郎平,巩俐饰演的则是现在的郎平。

可以说这种人物的设定,非常有代入感。

当年张艺谋评价巩俐,认为她的长相和演技是“上天赏饭”。这种介于中西方气质之间的位置,既可以塑造国际范又可以塑造最中国味的角色,注定演艺生命会很长。

看了巩俐扮演的郎平,巩俐果然是到位的老戏骨。

即使这部片子巩俐是到后半段才出场,都让人不得不感叹,这种克制所呈现的力度和深度,却是前所未有。

03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喜欢用历史上的大事件,来标记个人生活中的事件。

就像网上前段时间最火的段子来表达2020年的高考生:“生于非典,考于新冠。”

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个2020年看到的《夺冠》,你同样会觉得,这种看似大胆的表达方式,有着点面结合的重大意义。

通过刻意模糊第一代女排运动员的个体身份,凸显个体的叙述和表达,让女排精神在时间的流逝中,在全新的历史时期以新的方式表达。

传承和发展,靠的究竟是什么?

仅仅是宏大的情怀或者是历史叙述吗?女排精神在今天的中国,又将怎样在探索自我和肩负历史使命中达到平衡?

这其实是非常难的。

记得1986年,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全国相声大赛,当时天津的相声演员在一个叫做《世界之最》的相声,曾有一段这样的对话:“谁的拳头最硬郎平的拳头最硬,铁榔头么。”

这可能本是宋世雄在解说现场时的一句即兴发挥,已经深入人心。

但这部电影里所表现的“铁榔头”,除了那些深夜时,郎平偷偷练球受过的委屈,那种一次次被打击一次次爬起的笨拙模样,更加催人泪下。

展现铁榔头的劲头,是通过教练陈忠和给新一代女排讲过去老女排过往时,指着墙上练球时砸下的坑,对着一个更深的坑笑着说:“哦,这是郎平的。”

就这么一个细节,“铁榔头”的称呼就自然浮现在眼前。

至于黄渤扮演的中年后的陈忠和,确实与陈忠和本人“功勋教练”的光辉形象有差距。

但演技方面,黄渤还是有担当的,毕竟黄渤在圈子里,从来不是靠脸吃饭的,主要是也靠不上。

但时间会证明,这样的讲述方式,避免了人物的太过高大,无法亲近走入观众内心的尴尬。

我觉得陈可辛和编剧,把人物还原于当时时代的那种真实恰好是忠于历史的。

我查询过80年代新闻报道方面的文献,赫赫有名的作家鲁光就曾通过“女儿国里的小伙子”讲述过陈忠和的过往。

陈忠和本人作为一个排球运动员,却在很年轻的时候成为陪练教练,最终成长为教练,成为了中国女排的幕后英雄。

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里,年轻时候的陈忠和还原度还挺高的。

当年的他,在一群女孩面前,确实经常容易脸红,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小陈指导。”

电影中选取中年陈忠和,一些生活中很柔情的面来刻画,其实就是为了体现女排群体背后,总有一批无名英雄,为了中国姑娘攀登世界排球运动的高峰,用自己铺就的一条台阶。

这个背后,默默付出的人太多了,因为在屏幕上、光荣榜上永远都看不到他们的名字。

我不认为一定要个人突出成绩,才会让人记住陈忠和,成为了中国女排的幕后英雄,从一开始就代表着一个男排运动员的某种“自我牺牲”。

他和郎平之间的那种懂得,是三十年间一点一滴浇灌的。

为了中国女排的发展,他甚至宁可退出自己一直都放心不下的女排队。

就是为了让郎平能够重振这支队伍,这份情谊远比呈现伟大的“英雄时刻”更动人。

这种付出的复杂心理,难道不值得被观众记住吗?

04

实际上,陈可辛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感的导演。我们怀念过去,其实是更好的面对未来。

在短短的135分钟里,就把80年代中美之间存在巨大技术差异的情况下,面对美国已经开始用电脑分析运动员的战略战术,中国只能以更艰苦,挑战生理极限训练来面对。比如,把球网再摇高十五厘米,把中国最强的省级男队拿来和女排对拼……

然而,经历过这种训练方式的郎平,如今却通过系统学习欧美的体育管理经验,大胆的改革,不仅开始采用AI进行智能分析,还把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式在女排系统上大胆革新……

这些才是夺冠背后更值得用电影来表现的东西,这不正体现我们这个国家的进步和崛起吗?

陈可辛真的很会“算计”,他知道怎么样在电影中表现赛场本身,都无法达到当年看电视直播时的那种情绪燃点,他就通过这些动态背后的静,大场景背后的小细节,帮大家找回那些多年以后都会回想的记忆。

不管怎么说,看完这部《夺冠》,至少观众会记住郎平和朱婷。

这种承载了几代人中国女排梦想的典型人物,回味中总有种种细节无法忘记。

而这一切,恰好就是陈可辛,想要让你记住的。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夺冠》官方剧照,感谢原图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