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尔必思·如人饮水旅游活动参加

黄山归来不看山

2019-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A熊清芳

对黄山的评价,历来各大文人骚客都褒奖有加。

著名的明代“游圣”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更是写出了“黄山归来不看山”的名句。

此次的黄山之行,我也写写自己的一点感受。

首先,大部分人公认的是“黄山松”的遒劲苍劲,石山之上,经过日月星辰的漫长风化,黄山松牢牢的抓住石头缝隙之间的一点点养分,顽强的扎根生长。万古长青,傲立崖头,根系往石头里面生长,分崩离析巨大的石块,使石块出现各种漂亮的裂纹,成为黄山上的一道独一无二的奇特风景。 黄山归来不看山

所以,人们赞美松树的同时,更加赞叹黄山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据考证,两亿多年前,地壳的运动,黄山被突出到了地面海拔一千八百多米,巨大的石头,石山上面寸草不生,经过了漫长的日月星辰的柔柔光波,后来,黄山松遍布山头,为人间家园,增添了一道奇特靓丽的风景。

古时候,人们游览黄山,估计要走个三天三夜,肩挑手扛,肯定是异常艰难。就是三百多年前的徐霞客,随身带着书童,风餐露宿,为了一探黄山的奇险,肯定也是吃尽了苦头。

发展到了现代,我们一行人上山,首先是坐进山的专用大巴,我们一路来的大巴只能停在山脚下。当地的司机师傅 ,开惯了山路,在窄窄的盘山公路上,特别是在U型路口还要跟对面大巴会车,不谈看山,首先,感受着坐车都觉得惊险刺激,司机丝毫都不减速,我们左右摆荡,心也提到嗓子眼了。

好在,十几分钟的体验,马上就到了黄山的售票入口。票价是190元,不知道我们团票是多少?这个都不用我们操心了。连带着索道票也买了,标价是90元。等一下下山的索道票也是90元。


黄山归来不看山

不用走路,也能直达山顶,索道直接把我们送到了山上。因为,主要景点都在后面,现代的人,不用那么辛苦,想看什么都有方法。我们一行人,小到三岁的幼童,老到八十六岁的老妪,通通都体验了一回黄山之行。


黄山归来不看山

山路早都被人们一级一级的开凿过了,拾级而上,中间都有扶手,供来回的人扶着上下。只是雾气茫茫,我们都低头走路,走到有断崖式的悬崖边,只要不靠近扶手,不故意探头去望,匆匆走过,是不用害怕的。

导游在前面带路,往往在三岔路口,会停下来,等着后面掉队的人。有时又会在某个驿道集合,指着隐隐约约的一处大石,或是“天外飞石”,或是“一柱擎天”,或是“观音拜佛”,一个个故事都讲得活灵活现。

那块“天外飞石”,据说在拍摄《红楼梦》的时候,宝玉的前世降生“青埂峰”,就是在这里采景,用“天外飞石”代替的“青埂峰”。86版的“红楼梦”大家可以重新看看那块石头。

山上的石头台阶,并不是一路往上,因为地势的原因,还有为了近距离观赏最美的风景,有时走一段上坡,有时又会往下,来一段弯弯绕绕的下坡路。我们就这样,在山里穿行,看漫山的松树,细细的针状叶子根根往上,树干笔直,枝杈遒劲。有的长在石山之间,有的长在石柱之上,有的长在陡峭的悬崖边。石头上面长树,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一颗小小的树,说不定长了几十年,而一颗参天大树,那么都是几百年的经历了。

大雾时聚时散,松树上面的雾气凝结成水,点点滴滴,山风吹过,好像一阵一阵的急雨,不幸淋在身上,冻得只打哆嗦。

有的人穿上了雨衣,即可以遮风,也可以挡雨,有的人还穿上了长款羽绒服,盖过了膝盖。我穿了一套工装,走到半山腰有旋风的地方,拿出了一件戴帽子的红色外套,把帽子戴得严严的。爬山不冷,有时还会出汗,冷的是累了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刚刚还热气腾腾,一坐下来,人是舒服了,可是寒气却来了。就这样走走停停,一会热一会冷,交替着,走累了可以休息,也可以听导游沿路的讲解。

两个多小时之后,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到达山上有酒店的景点,许多人都在酒店吃饭,我们自给自足,每人都带着一盒自热米饭。

第一次吃这样的饭菜,不知道操作流程。我刚好看见两个男孩子也在吃这种饭。于是,走到他旁边,问他这种饭菜怎么能自热。他很热情的帮我们,甚至亲自动手,把我们三个人的饭菜都弄好包好,只等一刻钟就可以吃了。、

可能是运动之后胃口大开,也可能是这种自热米饭确实好吃,在自热的过程中,一阵阵水蒸气膨胀开来,米饭特有的香味也随着满溢开来。及至打开饭盒,晶莹剔透的香喷喷的米饭和着香菇竹笋等菜,一口口吃得格外香甜。想起来,这几天,每餐二十多个菜的大餐,都没有黄山上的这一盒米饭吃得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两百五十五天,黄山被大雾笼罩。很不凑巧,我们上山的时候还是晴天,到山上便是雾气缭绕,除了身边的路,旁边的树,前后的人,整个大山就像个罩子。导游说,走路不拍照,拍照不走路,山高路堵,安全第一。

其实,前前后后的人多,等你停下来拍照,便会挡住后面人的路,再说,什么好的景色都时隐时现,你想拍,也找不到好的角度,看在眼里,并不能尽数拍到手机里。像我这种摄像头有问题的苹果手机,根本没有拍到什么美景,真的觉得好遗憾。

挑山工挑着蔬菜、饮料,一步步铆足劲,往上攀登,往山上的酒店送货。像我空手还要拄着一根登山杖。还有抬轿子的,一前一后,抬着半躺着的游客,汗水滴在脚下,满脸涨得通红,双手举过头顶,一路吆喝,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赶紧给他们让路。抬着人走路,就是一鼓作气,两个人配合,快速安全的把人送到地点。

最直观的方法,还是晒图,不管拍得好不好。大家往下看。


黄山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山

那个有红旗的地方,是当年江“伟人”泽民来黄山视察的时候,专机 降落的停机坪。现在作为了一个观景台和休息台,许多人在此留影拍照。

还有,那个和我合影的老人,今年已经86岁了,爬完黄山,腰不酸腿不疼,跟她合影,沾一沾高寿之人的健朗之气。

那个几个人一起合影的,后面是一颗虎字型的松树,著名画家那个谁谁?就喜欢画这颗松树,因为那个横枝伸出来,就好像“虎”字中间的一横,画出来,特别有虎气,就好像松树的精神,百折不挠。

走到迎客松的地方,由于大雾和人多,拍不到一张完整的照片。不过,我走到下坡的地方,找到了下山的路。那是一个石头缝隙之中的小路,滴水已经打湿了脚下的石块。不坐索道,就可以从那里下去,感受真正的黄山之石,从石道中穿过,可以摸着湿漉漉的石壁,仰头只能看见一线天,仿佛,石头都长到了天空,人被巨石包裹,在里面流动,就好像孙悟空的肚子,吞下了万物,又慢慢的吐出来。

黄山,每天都吞吐着巨大的游客,早上吞进去,晚上又吐出来,从不消停,日日复日日,年年复年年。从古代被人赞美,到近代现代条件好转,上山下山变得容易,游览的人,也是变得越来越多。感觉,不是来看山看树,就好像赶集的看热闹。

摒弃掉浮躁的心,我希望我看到的是真正的黄山,大雾的黄山,朦朦胧胧的黄山,许多的奇景都只能在导游的嘴里,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了。

但愿,我的这篇游记,能给你对黄山,对想游览黄山的人,多少有点帮助,如此,心愿足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