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到底是谁的错?

2018-07-06  本文已影响11人  德生笔记

包老师说斯密的分工理论错了,不仅理论错了,由理论引发的实践——产业社会的发展逻辑也错了。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到底对不对呢?

分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分工是因为人的交换天性使然,既然是天性,人天生喜欢交换,为了交换才进行分工,那么分工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不用究竟。包老师说这个假设就是错的,由假设而构成的分工理论因此也是错的,接下来包老师解释了为什么这么说,分工的产生是人的天性使然,还是另有乾坤?

包老师的观点:分工是有物种的社会性决定的,而不是由社会性的物种——人决定的,动物之间也有分工,所以分工不是人类的特权;只不过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叫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深化了深化了社会性分工,但分工的基础还是有社交形成的一体化关系,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分工然后交换,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才有了兴趣;而不是先有人的交换天性,才有基于交换而出现的分工,从这个意义上讲,斯密本末倒置了。

社会实践又是如何佐证包老师的判断呢,包老师说:分工理论把分工与组织隔离开,单独研究分工,结果造成了现代产业社会的两个致命缺陷。包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假设前提:分工不是目的,和谐社会才是目的,啥是和谐社会:有感情基础、有共同的价值立场、经济上供求一体化不会有资源配置的失效,守望相助、唇齿相依,在这个基础上,人尽其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天赋、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存在价值的最大化。乍一听有点像陶渊明的桃花源,其实包老师就是拿桃花源做了模板,现代社会是扭曲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要回顾天道。

有了这个假设,既然分工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手段,所以不能单纯看重分工,分了之后还要和,分是手段,和是目的,但没有分也就没有和,所以两者同样重要,包老师把分工之后又必须聚合的这个过程叫分工一体化,把由此形成的关系叫组织,劳动分工之后要一体化,这是天道,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个天道下,以分工为核心的理论就必然存在缺陷,在企业内部拿管理来补,在企业外部靠市场来补;而以分工与组织为核心的理论,在企业内部靠劳动组织原则、靠共同的意志和意愿来驱动,在企业外部靠产业供求组织原则、共同的意志和意愿来达成,最终都是为了形成那个守望相助、供求一体化的理想社会。

包老师说现在社会有内在的暴力倾向,是因为分工理论及其社会实践,使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背离了分工一体化的天道,背离了组织的原则及其属性,是多数人成为少数人创富谋利的工具,这样的社会是扭曲和暴力的。

怎么让产业社会回归正途,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契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