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正用得上李义山的诗: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说来总有一丝丝的愧疚,关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是差1个星期就晚了5年时间才读到,连我那读高中的外甥女也比我读的早。
当今天下午读完此书的最后一个字,合上书之后,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我着实被《文化苦旅》震撼了,被余秋雨先生震撼了,被中华文明的辉煌震撼了,被那些为中华文化做出贡献的人,被那些为保护中华文化而倾囊付出,甚至牺牲生命的人震撼了,也被中华文化之痛深深的震撼了。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所持的观点、认知之深刻,分析论证、逻辑推理之透彻严密都是可赞可叹的。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是中国著名的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欢迎。此外,他还著有《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散文作品。
余秋雨先生无论是学术文化方面的成就,还是为人处事方面性格方面的坚韧沉稳,都得益于母亲的潜移默化。
他的母亲从来不发脾气不报怨,是一位富家才女,腼腆,除了微笑就是沉默,尤其是在文革时期,表现出惊人的坚韧沉稳。
受母亲影响,余秋雨先生在性格方面也是坚韧沉稳。文革时期以及文革后的一段时期内,包括他辞职后的很长时间内,在个别人的煽动下,《南方周末》等媒体发表文章诬陷诽谤余秋雨先生,余秋雨都不予理睬,以沉默回击谣言。
余秋雨先生在学术方面的贡献更是叹为观止。
在母亲的教育培养下,余秋雨3岁入学,7岁代替母亲为乡亲们记帐、写信。回上海读中学时就获得了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文革时期代父亲写交代材料六十多万字,因此,造就了他的文字功底十分了得。
在读上海戏剧学院期间,悄无声息的整理并翻译了十三个国家的戏剧理论,著就了《世界戏剧学》,至今依然无人能及,几十年来一直成为全国在这一重大学科上的唯一教材。
单单就《文化苦旅》而言,余秋雨先生的研究是深刻的,付出是值得的。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辞去一切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域喀什、阳关、宁古塔、杭州、黄州、天一阁等等,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新文体。
二十世纪末,余秋雨先生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
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苦旅,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的思考和紧迫的提醒,并与中华文明作出对比,观点之深刻是可赞可叹的。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办公室挂着一个横幅,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
《文化苦旅》,让我仰视,让我看到了文化星空的灿烂,也看到了文化星空的锥心之痛。
这里由衷的感谢余秋雨先生,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文化苦旅》中的篇篇文章都是亲身经历的结果,至情至性,感人肺腑。
最后,引用余秋雨先生在《新版小叙》开头的一段故事,作为本文的结尾,因为这个故事正是先生的内心写照。
某家一子,出门旅世,因步履开阔、人气健旺而遭来多方嫉恨,不时有秽言凶讯传回门庭。家人塞耳有声,闭目有魇,久而久之,以为浪子早已殒灭旷野,只得横心割舍,弃绝记忆,任何言谈,皆不提及。
岂料二十年后某日黄昏,屋外步履纷沓,笑语欢腾。家人窥之门缝,只见浪子器宇轩昂,从者如堵,浩荡肃穆,恭立门外。家人急忙开门相拥,拭泪而问,方知其于漫漫岁月间,浪迹宇内,周济天下,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家人遂烧水为沐,煮米为食,裁布为衣,整榻为憩……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