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开学虽然只有两周,但感觉上已经开学了好几周一样。细想,为什么这样呢?可能是工作从8月初就已经开始了有关;可能是老师们做得好,没有开学的慌乱,显得一切井然有序有关;可能是从第一周开始,本学期的磨课已经展开;可能是我没有参加学校升旗仪式的原因······
有多少年没有参加成学校的升旗仪式了,我已经忘记了,我多少次没有参加成或参加全学校的一些重要仪式,我也忘记了。就像昨天,学校的庆教师节活动,我也是后来参加的。到了现场,别的老师告诉我说,刚才鱼儿讲了我的不少故事,他们看到了我的年少照片,这些使我兴奋而惶惶,会不会把我特别特别胖的那张展示了呢?一想起那张所谓的礼服照片,当年真不知道是什么勇气让我穿着走了出去的。这份惶惶,在节目后,翻看现场的PPT终于消失了。他们选择了东北行的几张与带着孩子们去科技馆的那张照片。当年的自己,真有黄毛丫头的感觉,头发确实是染成黄色。
昨天,第一届的学生回来看我,在我带她们去班上见了我的学生后,我问她们,见到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们,有什么感觉呀?她们说,还好吧,觉得挺小的。她们告诉我,对学校,对老师的印象,她们其实一直停留在读书的那个时候,对老师的感觉也是如此。孩子们说的是真话,我见到自己的老师时,也总是会想起当年读书时的情境,记忆在那时真是永恒的。我很喜欢这样的停留感觉,美好、纯真、永久!
昨天的教师节,我们进行了两堂课试讲。锦晖刘老师很不错,一次比一次更好,课堂因内容的充实而显得灵动起来,孩子们终于在老师的带领下活跃起来。因此,我给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时候,磨课并不是要第一次就说出所有,磨课更多时候,基于学生而展开教学活动。但是,总会发现不如意之处。并不是缺少了对学情的了解,而是老师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她们理解不到而造成的。在多次与老师的接触当中,我意识到,理清思路固然重要,让老师明白为什么更重要。在无法理解目标的时候,课堂上老师是无法找到感觉的。因此,现在磨课,我可能不会在最开始给出最高的要求,而是根据老师现场情况,不断调整与细化,使老师理解做课团队的想法。
昨天在与璐瑶磨课的时候,她对于我的做课意图总是要不断追问细节,看着她的认真模样,回想着她在课堂上的风格,我意识到,这是一位很重视细节,重视每一个小环节的老师。她需要把每一句话敲定才会踏实的。像瑶这样的老师其实很多,梅也是如此。有的老师没有现场问我,不是不想问,而是不好意思总问,有的问题没有想通的,她们还需要在团队中进一步落实。我们进一步明确环节,敲定目标达成,过细的地方,还需要根据现场生成来定。我一直希望老师们,能够先梳理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特别是问题串,不要先将学生的纳入进去。这样更有利于老师整理思路,不至于课堂跑偏。当然,不同的老师要求真的不同,对于莉娜,我只要求她放大问题;对于冬艺,我会要求她进一步落实;对于梅,我希望她放松自己,不要追求过细,不要过多纠结。
我的要求,也仅是基于我的理解。我最喜欢的一种磨课,是我们给出了思路,老师上出了自己的感觉与新意。互动生成,共同成长,我喜欢这样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