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该不该惩罚
使用后果惩罚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孩子对惩罚强度已经逐渐适应,父母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会变得越来越严厉,惩罚逐渐升级,甚至失控。
同时孩子的恐惧,愤恨,痛苦会淹没他们学习的潜力。
我特别强调的是,惩罚结束以后一定要告诉孩子:
“我不喜欢的是你刚刚那个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你。”
只有无条件的爱存在,惩罚才会有效,否则惩罚会成为孩子叛逆的理由和借口,他最后会说:“我之所以叛逆就是因为你们根本就不爱我。”
摘自樊登著
《 读懂孩子的心》第56页
我反复的品读这一段,体会到作者对习惯惩罚孩子的父母内心充满了慈悲,同时也有无奈。
从最后这段特别强调可是看出,他考虑到了万一父母情绪失控已经惩罚了孩子,就算后知后觉了,还可以用这样的言语来做些弥补,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同时减轻父母对自我的攻击。
其实一旦惩罚发生,对彼此的伤害就开始了!
惩罚与无条件的爱不可并存,一旦父母做出惩罚孩子的行为,这个爱已经变得有条件,孩子的行为要符合我的认知我就爱他,孩子的行为若不符合我的认知我便惩罚他。
惩罚充斥着不满与排斥,我不允许你这样,所以我要通过惩罚你来改变你。
惩罚意味着父母的能力被限制。在那一刻父母认为惩罚是改变孩子唯一有效的路径。
惩罚与爱,如同黑夜与白天,如同愤怒与快乐,他们不可能同时存在。
当父母决定惩罚孩子时,无论是何种方法。内心是充满了负面情绪,充满了愤怒与不满。而不是快乐的平静的接纳的。
那一刻的爱不是纯粹的,而是自私的!
我的邻居小新,从小就是奶奶带,老人家舍不得打孩子,每当她觉得孩子犯错时就打沙发来吓唬的。
孩子慢慢长大就越来越胆小,夜晚经常做噩梦,梦见有人拿个棍子关上门来追着他打。在学校也常常轻易的就被他人吓唬住。
我想说吓唬也是惩罚的其中一种,短时间内看上去有效,其后果及延展出来的副作用,只能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细细去品味得到。
我的侄儿也是奶奶带大的,在他小的时候,奶奶经常告诫他东西不要拿给别人吃,衣服不要拿给别人穿,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
有一天,奶奶的朋友带着外孙来来借衣服,原来这个小朋友掉到了池塘里,浑身湿透了,又是寒冷的冬天。
奶奶担心小孩感冒赶紧去拿我侄儿的衣服,侄儿说什么也不愿意了将衣服借出去。
奶奶没有尊重这个孩子的感受,强行将他的衣服借给了别人,侄儿因此哭闹了起来。
如果奶奶没有觉得侄儿伤了她的面子……?
也许也不会因此狠狠的打了他一顿。
边打边骂:“你这个小孩脾气太怪,太不通人情了。”
她无法静下来思考,孩子不愿意把衣服借出去,与她过去给予这个孩子的教导有关,并不是孩子脾气太怪,不通人情。
我们换成孩子的角度来感受一下。曾经因为东西给了别人挨打,如今又因为东西不给别人挨打。就发现自己如何做都是不对的。
有人可能会说,奶奶也是好心助人,做得对啊。其实帮助那个小孩有套干衣服换,有很多个办法的是吗?
奶奶是做了好人,但也许可以不用牺牲她的孙子来做坏人。
有时大人只是希望小孩服务于他们的情绪。所谓的原则要随着他们开心或者愤怒的心情变化而变化。
我让你这样或我不让你这样,你都要听我的。
当孩子真的完全听从和依赖,放弃了自己的判断时,父母又会嫌弃他们为何这么没有主见,太让人操心?
如果我们能静下来,回想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孩子今天的状况,我们会愿意负起100%的责任。
有人可能会说:
“不惩罚,如何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呢?”
孩子所做的错事,不过是在模仿大人的所作所为而已。
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孩子其实只是一面镜子,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帮助父母,疗愈我们的童年创伤,重建我们完整的人格。
我们会对孩子充满感谢!
我们会愿意100%的来改变自己!
这仅仅是我的一个感触,我知道自己离这个境界还有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