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可能是你老板最想让你
1. 基本信息
书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 [美] 史蒂芬·柯维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原作名: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译者: 高新勇 / 王亦兵 / 葛雪蕾
出版年: 2011-6
媒介:电子书
方法:观其大略(可选项:不求甚解 & 观其大略 & 熟读静思 &八面受敌)
开始:20181120
结束:20181120
用时:4.5 小时看,45分钟整理笔记
地点:家里
豆瓣评分:★★★★ 8.2分 21131人评价
我的评分:★★★ 还行
我的简评:
这可能是你老板最想让你看的一本书。分类是“成功心理-通俗读物”。
一本传奇畅销书,但是我有点失望,总结以下几点:
- 这可能是一碗有点过时的鸡汤。
- 这本书更像是为了推广企业培训课程而诞生的。
- 感觉整本书读起来有点枯燥,鸡汤味太浓烈。
关于个人管理类的书籍,我更推荐《发现你的蓝海》作者: (美)休伯特·兰佩萨德 , 张彤 这本书。
2. 内容简介
为中国商界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世界500强企业必备培训课程。奥巴马、克林顿、普京、李开复、汤姆•彼得斯、肯•布兰佳、世界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一分钟经理》的肯•布兰佳、世界第一潜能专家安东尼•罗宾、华人成功学权威陈安之、《纽约时报》《福布斯》《财富》《商业周刊》《经济学人》《哈佛商业评论》鼎力推荐阅读。
不仅是企业、组织机构,更是个人获得自我提升的人生必修教材。读者遍及工商业、政府部门、军队、学校以及家庭等各个领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改变甚至帮助实现一个国家的强大。
柯维博士“七个习惯”的最核心思想和方法,为忙碌人士带来超价值的自我提升体验。用最少的时间,参透高效能人士的持续成功之路。
本书自出书以来,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年,在全球七十个国家以二十八种语言发行共超过一亿册。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是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培训和管理咨询的世界顶尖级公司,与财富(Fortune)500强中80%以上的公司和成千上万个中小型企业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都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服务与产品遍布全球,在全球38个国家设有44个分支机构。 关于本书企业领导人都知道:只有每一位员工成为高效能人士,企业才会真正成高效率企业。这本书几乎覆盖所有美国成年人,它是美国成年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书。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擅长于通过使用先进的培训方法和系统、完善的内容帮助个人和组织提高效能,其最著名的课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源于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的同名著作。它所传授的内容不是某种流行时尚或管理技巧,而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并且能够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通过彻底思维的改变达到行为的改变从而加强了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培养组织内部的共同语言和价值观;在全球每年有七十五万人次参加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培训,而该公司也因其优异表现连续五年入选中国三大培训公司,并在2000年被《China Staff》(中国人事杂志)评为中国最杰出的培训公司。
3. 作者简介
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杨百翰大学博士。他是柯维领导中心的创始人,也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Franklin Covey)的联合主席,曾协助众多企业、教育单位与政府机关培训领导人才。
柯维博士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
史蒂芬·柯维博士,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接见,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很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他的思想成就与卡耐基、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并肩比齐。他是世界备受推崇的领导工作专业,家庭问题专家,教师,企业组织顾问,在领导管理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是他的受教者,AT&T、通用电子、微软、可口可乐等大公司的高级主管都是他的学生,李开复等中国专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启发。每年,来自全球的个人、家庭、企业、教育界及政府领导者的受教生更是高达数百万人之多。
他是全球很大的、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培训和管理咨询的世界高端机构——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公司与世界500强公司和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及政府职能部门都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作为9个孩子的父亲,50个孙辈的祖父,柯维博士曾于2003年被授予“优佳父亲奖”,他将此看成是他此生得到的很有意义的奖项。
4. 阅读前的思考
为什么读这本书?带着什么问题来读这本书?
一本传奇畅销书,写的到底怎么样?一起看看。
5. 总结
5.1 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从读者的角度思考)
这本书分类是“成功心理-通俗读物”。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比想象中差很多。总结以下几点:
- 这可能是一碗有点过时的鸡汤。
在读的时候就感觉这本书的年纪有点大了,于是查了一下,果然……
1989年首次出版的“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是 Stephen Covey撰写的商业和自助书。
……
21年后,20周年纪念版在中国才上架。
- 这本书更像是为了推广企业培训课程而诞生的。
作者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这是全球很大的、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培训和管理咨询的世界高端机构。公司与世界500强公司和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及政府职能部门都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习惯1:积极主动,企业里面当然希望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干货啊。
习惯4:双赢思维,也可以说是学会合作。
习惯5:知己知彼,也可以说是学会有效沟通。
习惯6:统合综效,也可以说是更高级的团队合作,学会与人合作、处理分歧。
剩下的习惯2、3是提高个人管理能力,管好自己。习惯7就当做最后打一管鸡血吧。
- 感觉整本书读起来有点枯燥,鸡汤味太浓烈。关于个人管理类的书籍,我更推荐《发现你的蓝海》作者: (美)休伯特·兰佩萨德 , 张彤 这本书。
5.2 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从作者的角度思考)
略
5.3 概念收集卡(本书提出了什么新的概念?)
重新定义“习惯”: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见图2-1)
沟通三层次
沟通的层次5.4 行动指南卡(你将如何应用本书的知识?)
参考借鉴一些部分
5.5 接下来要去追查的是什么?(是否继续深挖)
略
5.6 作者推荐的书籍
略
5.7 作者提及的书籍 | 文献 | 电影 | 音乐
埃及前总统安瓦尔·萨达特(Anwar Sadat)的传记《寻找自己》,多看励志影片,如《烈火战车》和《悲惨世界》。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 关键词笔记 |
温馨提示:
以下是我的阅读笔记(嚼过的口香糖),是书中的一些原话,和我跟这边书的交流。更多精彩,请阅读原著哦~!
前言 变化的世界 不变的原则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做这样研究了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他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 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
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 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积极进取的心态。
个人魅力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只居于次要,而非主要地位。一旦我品德有缺陷——比如言不由衷、虚情假意,就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
威廉姆·乔治·乔登( William George Jordan)曾说: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总是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伪装不来的。
思维定式(思维范式)的力量
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就是两种典型的社会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Paradigm)”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思维定式比作地图。我们都知道地图不代表地域,只是对地域的某些方面进行说明。思维定式就是这样,它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理论、诠释或者模型。有时候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思维转换的力量
或许从这个实验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思维转换,即某人从另一角度看问题的顿悟感。第一印象的影响越深,顿悟的力量就越大,好比一瞬间万道光芒把内心照亮。
“思维转换( Paradigm Shift)”一词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他的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最先提出。库恩在书中阐释,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首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旧模式才得以成功。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原则不是价值观。一群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如果说原则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唯有尊重正确原则,才能认清真相。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要抓住它们的本质,最简捷的方法就是设想一下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不会有人以为可以靠欺骗、不公、卑鄙、无能、平庸或者堕落来换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
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或者地图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地图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得多。
新的思想水平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曾说:“重大问题发生时,依我们当时的思想水准往往无法解决。”
我们需要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即基于原则的思维定式,它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
这种新的思想水平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阐述的内容,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
由内而外的观点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把个人魅力置于品德之上,妄图在自我完善之前完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
由内而外是一个持续的更新过程,以主宰人类成长和进步的自然法则为基础,是螺旋向上的,它让我们不断进步,直到实现独立自强与有效的互赖。
如果能够真诚地理解这些原则,并将其融人生活,相信我们一定能不断发现艾略特( T.S.Eliot)这句话的真义: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见图2-1)
第二部分 个人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第三章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 Imagination)”,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良知( Conscience)”,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积极主动( Be Proactive)”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我经常建议有意跳槽的人采取更多主动,不妨做几个关于兴趣和能力的测验,研究自己心目中的行业的状况,甚至思考自己的求职对象正面临何种难题,然后以有效的表达方式,向对方证明自己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就是“解决方案式的推销(自己)”( Solution Selling),是事业成功的重要诀窍之一。
太多人只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或贵人相助,事实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争取而来的。在我家,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设法收拾残局。即使孩子年纪还小,我照样要求他们:“自己想办法。”而家人也已习惯这种作风。
本书的其余六个习惯,都以积极主动为根基,而每个习惯又都会激励你采取主动,但是如果你甘于被动,就会受制于人,面临截然不同的发展与机遇。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至人世,爱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又好像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
关注圈与影响圈
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 Circle of Concern),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图3-3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Circle of Influence)。(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我们不必担忧外界条件,只要先从自己做起,就可以化阻力为助力。
image image image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无法控制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对于这三类问题,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由影响圈着手,加以解决。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明白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
第四章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以你的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而且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毕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但是为时已晚,所以说忙碌的人未必出成果。
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这样看来,我们梦寐以求的名利、成就和财富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所要的。
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 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Physical/Second Creation).
我们能够审视各种第一次的创造,并掌控自己的那一部分,即自己写自己的剧本。
领导与管理: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领导( Leadership)不同于管理(Management)。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会在第三个习惯中谈到。
与路线图相比,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的是一个愿景或目的地以及指路的罗盘(一套原则或指导方针)。世事难料,没人可以预见未来,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判断,而内心的罗盘则能够使你判断正确。
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都重于管理。
改写人生剧本: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
个人使命宣言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你可以把个人使命宣言称为个人宪法。对于个人来说,基于正确原则的个人使命宣言也同样是评价一切的标准,成为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力量源泉。它既是做出任何关键抉择的基础,也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情绪下做出日常决策的基础。
这件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几经删改,才可以定案。其间可能耗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而且即使定案,仍须不时修正。因为随着物换星移,人的想法也会改变。
核心区
制订个人使命宣言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基本的思维定式就在这里,即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透镜”。
第五章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左脑进行管理,右脑进行领导。
独立意志: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除了自我意识、想象力和良知之外,想要真正实现成功的自我管理,就必须发挥人类的第四大天赋——独立意志。独立意志指的是做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根据这些决定和选择采取具体行动的能力。有了独立意志,我们就可以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听命,而且在发挥其他三大天赋拟定出计划之后,就能够积极实施这些计划。
如果你能够成为高效率的自我管理者,那么你的自律就是由内而外形成的,是独立意志的具体表现,你所信奉与追随的就是内在的价值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生要旨。有了独立意志和诚信人格,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以及情绪,服从这些价值观的约束。
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的演进
- 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 第二代理论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 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 第四代理论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别让琐务牵着鼻子走
时间管理矩阵如果你过分注重第一类事务,那么它们的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像是冲浪一样,来了一个大问题,把你从冲浪板上打到水里,你好不容易重新爬上去,但是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于是你又重重地摔了下来。
还有一些人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紧迫但并不重要的第三类事务上,却自以为在致力于第一类事务。他们整天忙于应付一些自认为十分重要的紧急事件,殊不知紧迫之事往往只是别人的优先,对别人很重要,对自己就不一定了。
有些人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第三和第四类事务上,可以说他们过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按照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观点,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不论大学生、生产线上的工人、家庭主妇与企业负责人,只要能确定自己的第二类事务,而且即知即行,一样可以事半功倍。在时间管理领域称之为帕雷托原则(Pareto Principle)——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
这方面确实要提高。
勇于说“不”
若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
人各有志,各有优先要务。必要时,应该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在急迫与重要之间,知道取舍。
集大成的时间管理理论
第一代的时间管理理论丝毫没有“优先”的观念。固然每做完备忘录上的一件事,会带给人成就感,可是这种成就不一定符合人生的大目标。因此,所完成的只是必要而非重要的事。
然而好此道者不在少数,因为阻力最少,痛苦与压力也最少。更何况,根据外在要求与规律行事,容易推卸责任。这类经理人缺乏效率,缺乏自制力与自尊。
第二代经理人自制力增强了,能够未雨绸缪,不只是随波逐流,但是对事情仍没有轻重缓急之分。
第三代经理人则大有进步,讲究理清价值观与认定目标。可惜,拘泥于逐日规划行事,视野不够开阔,难免因小失大。第一、三类事务往往占去所有的时间,这是第三代理论最严重的缺失。
不过以上三代理论的演进,仍有可资借鉴的地方。第四代理论便在旧有基础上,开创新局面。以原则为重心,配合个人对使命的认知,兼顾重要性与急迫性;强调产出与产能齐头并进,着重第二类事务的完成。
管理方法六标准
以第二类事物为生活中心的时间管理方法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效地管理生活。这需要我们有完善的原则,对个人使命有明确的认识,能兼顾重要的和紧迫的事情,能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
让第二类事务成为生活中心的有效工具必须满足以下六个重要标准:
- 和谐一致
- 平衡功能
- 围绕中心
- 以人为本
- 灵活变通
- 便于携带
个人管理四步骤
- 确认角色
- 选择目标
- 安排进度
- 每日调整
高效能的秘诀——授权
授权是提高效能或效能的秘诀之一,可惜一般人多吝于授权,总觉得不如靠自己更省时省事。
把责任分配给其他成熟老练的员工,才有余力从事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授权代表成长,不但是个人,也是团体的成长。
授权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两种类型: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
指令型授权是让别人“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做完告诉我”。大部分生产者都具有这种指令型授权的行为模式。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
第三部分 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第六章 人际关系的本质
个人独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圆满人生还须追求公众的成功。
情感账户
所谓情感账户,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分“安全感”。
牢记一点:速战速决是不切实际的,建立和维护关系都需要时间。
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
牢记情感账户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开始探讨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即与他人合作顺利所必需的习惯,我们会看到这些习惯怎样让相互依赖变得有效,而其他想法和行为对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影响。
第七章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
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
◉利人利己(双赢) ◉两败俱伤(输/输)
◉损人利己(赢/输) ◉独善其身(赢)
◉舍己为人(输/赢) ◉好聚好散(无交易)
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才说,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第八章 习惯五:知彼知己——同理心交流的原则
知彼解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培养移情聆听(Empathic Listening)的技巧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四种自传式回应
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因此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倾向: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有效的沟通——移情聆听的四个阶段
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就是移情聆听,至少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纯用自己的词句表达,但仍用左脑的逻辑思考去理解。
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
运用第四阶段的方式沟通,不仅能了解对方,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白。再以前面的例子说明。
适时扮演知音,增加情感账户。
表达也要讲技巧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
请注意这个顺序:品德、感情、理性。首先是你本身的品德,然后是你同他人的关系,最后是你表达自己的能力,这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模式转换。多数人习惯直接用左脑逻辑表达自己,意图说服别人,却从来没把品德第一,感情第二放在心上。
先理解别人。在问题出现之前,在评估和判断之前,在你表达个人观点之前,先理解别人,这是有效的相互依赖关系中最有用的习惯。
第九章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加一大于或者等于三),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发、分配、整合和激励作用的部分。
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所谓统合综效的沟通,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浅见。
沟通三层次
沟通的层次低层次的沟通源自低度信任,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经常借助法律说话,为情况恶化作打算,其结果只能是赢/输或者输/赢,而且毫无效率可言,即产出/产能不平衡,结果只能是让人们更有理由进行自我防御和保护。
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唯有相当成熟的人才办得到。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却不一定为对方设想。即使掌握了对方的意向,却不能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完全开诚布公,探讨其余的选择途径。
源自高度信任的统合综效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全心享受这种创造性的事业。
第四部分 自我提升和完善
第十章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见图10-1)
从四个层面磨炼自己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面小镜子,反映出身边人的想法、判断和模式,每个人都从镜中获知自己在周围人眼中的形象,而社会之镜是由周围人的舆论、认知和思维决定的。作为相互依赖关系的一分子,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即自己是社会的大镜子的一部分。
人生的四个层面休戚相关:身体健全有助于心智发展,精神提升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圆满。因此,平衡才能产生最佳的整体效果。
本书的七个习惯也唯有在身心平衡的状态下效果最佳,因为每个习惯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螺旋式上升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螺旋式上升第十一章 再次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
代际传承
几代同堂的和睦家庭里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亲属之间组成的有效相互依赖的家庭会产生一种强大力量,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了解家世渊源和固有原则。
祖父母对孙辈的热心关怀是这个世界上最可宝贵的东西,是最棒的社会之镜!
几代同堂的和睦家庭可能蕴含着最富有成效,回报最高,最令人满意的相互依赖关系,许多人都能感觉到这种关系的重要性。
成为转型者
所谓的“转型者”。我们应该对这种行为模式加以改进,而不是直接传给下一代,而改进的方式一定要是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的。
童年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要虐待自己的孩子。尽管很多证据表明,人们倾向于遵循上一代传承下来的行为模式,但是只要你能够积极处事,就可以改变这种行为模式,你可以选择善待子女、肯定子女,用积极的方式教育他们。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正因为多数人都曾品尝过齐心协力的甜美,也忍受过勾心斗角的苦涩,所以才知道前者是多么宝贵而脆弱。
END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期待与你的交流。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