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心理学认知·行为·脑科学

【心理学课】20171105 解读:《白板》

2017-11-07  本文已影响92人  鞍山孙勐

作者介绍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作者,是当代最负盛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TED 演讲人,世界超级语言学家。曾先后当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外交政策》杂志全球顶尖思想家、《前景》杂志“最伟大思想家”,被人们称作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其代表作《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心智探奇》《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被人们称作“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不仅是认知心理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更是都登上了亚马逊和《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普通读者广泛所知,对现实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1982—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潜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最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掌门人。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20世纪100本佳科学书籍。在2013年《前景》杂志“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名列第三。

作品简介

关于主流人性论的颠覆性反叛,破而后立,进而建立起新的意义和道德观念,重塑对人性的信心。阐明人性的本源、内涵及局限,追溯人类诸多苦难的根源,拨开道德错觉的迷雾,直达现实的彼岸。直面人性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及艺术,发现诸多现实冲突背后的分岔路口及共享的普世价值观念。一场探索人类本性的奇幻之旅。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最后一部。

作品序言

新科学正在揭开人性的奥秘

“不要再写关于天性和教养的书了!真的还有人相信人类心智就是一块白板吗?对那些一部分孩子的父母来说,或者对异性恋者来说,或者对那些注意到儿童能够学会语言而家中宠物却无法学会语言的人来说,人类生来就具有某些天赋和秉性,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实吗?难道还有人相信遗传和环境的简单二分法吗?我们难道不都觉得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属于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吗?”

人类心智=天性+教养

当我向周围同事说明这本书的写作计划时,他们都表现出了上述反应。乍看起来,他们的反应并不是没有道理。天性和教养之争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但凡对当前心理和行为研究领域比较熟悉的人,都会看到下面这样一些持中间立场的观点:如果读者觉得单纯用基因或者环境因素而不用考虑另外一种因素就能解释清楚,那只能说是因为我们未能清晰地揭示另外一种要素的作用。对我们来说,基因和环境都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影响。二者是如何共同发挥作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坚定的不可知论者,我们无法确定,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让我们做出判断。本书不是那种认为任何行为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书籍。环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基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与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即便某个行为是可遗传的,但就个体的行为而言,它依然是个体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与环境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现代观点认为,表现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这实际上意味着,文化传统(儿童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模仿而来的行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权威评论

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在《白板》这本书里,史蒂芬·平克从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等领域收集了大量科学证据,对人类心智的起源进行了科学论证,文笔流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一一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史蒂芬·平克是当代最负盛名的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在《白板》一书中,平克教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新颖独到的论证,举重若轻地将哲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示了不同学术流派关于人类本性的探讨和论争,并从道德、情感和政治等层面分析了人性“白板说”对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阅读这本书,你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我,更加透彻地看懂社会,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的本性。这本书会让你爱不释手!

一一周晓林,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

人很伟大,但人并不完美。“白板说”认为,人的大脑并不存在固有的结构,而是可以由社会或者我们自身随意塑造的。真是这样吗?人的大脑很可能更像是多层电路板,已嵌入无数遗传基因密码,同时依赖于后天的开发和塑造。

一一傅小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认知心理学研究员

《白板》是一部杰作!即便不能说它比《语言本能》和《心智探奇》更好看,但至少可以说它跟它们一样好!作为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和作家,史蒂芬·平克为年轻学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平克是一颗明星,有他实乃科学界的运气。

一一理查德· 道金斯,著名生物学家,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作者

平克在《白板》一书中勇敢地涉足了一些敏感议题,他沉着冷静地摆事实,为自己鼎力支持的、极具颠覆性的达尔文思想提供了坚实的证据。这种颠覆性,不是颠覆我们珍视的好东西,而是颠覆那些起误导作用的流行观念。对于这些重要议题,尽管我不完全同意平克的观点,但他理性探寻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一一丹尼尔· 丹尼特,塔夫茨大学哲学教授,畅销书《直觉泵》作者

平克为我们指明了如何进行建设性争论的正确方向:政治学家要直面科学,而不是简单回避。

一一弗朗西斯·福山,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畅销书《政治秩序的起源》作者

非常难得的一本好书!勇气可嘉,文笔极好,影响深远。

一一保罗·布鲁姆,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畅销书《善恶之源》作者

核心内容

《白板》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是528页,中文版总共560页大约39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7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3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什么是《白板》社交下的人性?平克如何看待这种人性观?又提出了哪些不同以往的观点?说起人性,我们第一反应总是来自于儿时学过的那句“人之初,性本善”,然后,随着人生的沉淀逐渐明白,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物,人性不但不能够只用善恶衡量,更不统一定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下,面对同一个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不仅可能不同,甚至还会前后矛盾,事实上,我们对人性的思考越深,我们就越对人性充满困惑。

到底什么是人性?人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之中的人性有区别吗?

《白板》这本书正是解答上述问题的一本著作,作为“语言与人性”四部曲系列的最后一本,作者史蒂芬平克在此书中提出了一些极具创造性的论断,这些论断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在麦吉尔、斯坦福、哈佛还有麻省理工等北美顶级的心理学实验室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在政治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等等跨学科领域获取的实验证据。最具创造性的论断,《白板》不仅迅速获得了来自心理学家、生物进化学家和哲学家的好评,收获了当年英国的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以及“普利策图书奖”的提名,还登上了《亚马逊》和《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排行榜,被同行称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一本书。小编从三部分给亲介绍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一、什么是人性的白板说?第二、平克对白板说怎么看?第三、非人性视角下的人性观是什么样的?

第一部分:什么是人性的白板说?

所以白板的说法要追溯到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他在《人类理解论》这本书中说到,人类的心灵如同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记的配置,不存在任何思想。换句话说,洛克认为,人类身是一块白板,大脑想象力、推理能力、所有能力都来自于后天的经验。与白板说相伴的还有另外两种关于人性的学说。一种是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高贵的野蛮人。如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天性无私、崇尚和平、无忧无虑的,而贪婪、焦虑及暴力事物等负面事物都是文明的产物。如梭的目的是将大脑的空白状态与美德联系在一起,强调不良行为是社会化的后果。另一种是迪卡尔的,被称为机器中的幽灵的一种观点。具体来说,他认为人的肉体存在于空间之中,像是一部机器,但灵魂却是一种既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又不会随着肉体消亡而消失的不会存在。人的肉体和心理是分离的,因此的人性不是由身体这样的先天因素所决定的。

这三种思想都起源于启蒙时代,严格来讲是同一种思维逻辑,就是认为人性是在后天形成和造就的,这种论断又是从何而起,并广受欢迎?这就不得不提到启蒙时代的特殊背景,启蒙时代人类除了在科技水平生产率上有所提升,在人性的解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方面世俗的统治力量发生变更,人不再听命于宗教势力,国王和首相把原先松散的个体整合到国家这种新型组织中,集中力量与宗教势力展开了激烈冲突,获得了财政和人力的重要的管辖权,为进一步解放人类的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人的思考方式上,逐步挣脱了中世纪宗教的束缚,开始把人作为一种独立、完整、健康的个体来看待,把人从上帝奴仆这种抉择中解放出来。在上述背景下的对人的思考开始兴起,伴随的地理大发现,航海技术突破,贸易的蓬勃,物质的丰富。人们逐渐从卑微弱小无助,变得强大、骄傲、高贵,人定胜天,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渐渐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座右铭!指南针!

而此时,在思想领域与这种时代背景相匹配的就是各种类型的白板说,白板说人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文化环境、人际交往等自我学习的手段,来实现自我提升与进步!换句话说,哪怕是奴隶的孩子,经特定教育和培养后,也可以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或者政治家,这种观点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他给人的强大的信心和使命感,然而这种观点毕竟过于粗糙与缺乏实证,他更多依靠的是朴素的直觉与信念。

第二部分:平克对白板说的观点?

在启蒙时代,白板说为谋求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由与平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白板说也产生了很多质疑,白板说是否还能经得起更为先进的科学论证和逻辑推理?平克对此进行了否定,他首先用四种学科的方法论证了白板说的错误:

第一、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心理感受并非是虚无缥缈,无规可循,而是可以通过一套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和认识的。

第二、认知神经科学告诉我们大脑的构造,对认知起的决定性作用,外部因素影响反而很小。

第三、行为遗传学揭示了基因对于行为的重大影响,推翻了行为全由后天环境决定的传统观点。

第四、进化心理学发现,是进化的过程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只有人类不断进化,人的内心对世界的看法就会不断进化。

通过这四种学科,平克一点一点地推翻了白板说的论点,并继续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不是由后天决定的。不过平克的这些反白板说的观点,在学习和大众之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很多人担心如果采用了平克的观点,承认人性不是白板,那么会不会让人们将今天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剥削、压迫全都归咎于人性的差异?甚至可能导向“种族优越论”,给了人们肆意作恶的借口?

平克认为,恰恰相反,传统的观点将白板说当作道德根基,认为白板说是维持人类平等自由的重要保障,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事实上,正是因为白板说认为,人都是生而相同的,所以反而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比如,律师在法庭上为犯罪嫌疑人辩护时会说,犯罪嫌疑人之所以犯下恶行不能怪他自己,而应该怪他所处的环境,从而衍生出了:他打人,是因为以前别人打过他,他骗人是因为他从小被别人骗,所以他打人骗人都不是他的错,法律应该对他从轻处罚的诡异逻辑。在这种情况下,白板说对人性的呼吁不仅没有成为确保平等公平的武器,反而成为了为恶行开脱的工具。

因此白板说天生具有道德意义的说法并不正确,在此基础上,平克还说,科学视角下的人性观,反而能为我们解决人类社会中的诸多问题提供更多的启迪。比如,承认人类是有天生偏爱自己后代的行为特征,但这并不会被人们的自私提供正当依据,反而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到博爱的重要。比如,在推行收养制度的时候,如果能够考虑到人性及其缺陷,那么我们就可以事先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设计,加强对收养家庭的跟踪服务,以减少和防止出现继父母虐待儿童的行为,让收养制度更好地发挥功效。

第三部分:非人性视角下的人性观是什么样的?

平克对于人性的洞见提出了哪些关于人性的新观点?本书的几个典型案例详细为亲阐述。

第一个观点,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局限是有大脑决定的。

我们通常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客观存在来决定的,理论的提出是来源于白板说。因为白板说认为,大脑本身空无一物,只有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加工处理后才能形成认知。因此,我们认知的上限是由我们所接触的客观存在决定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大!作者书中强调,人类的认知并非是完全由外部决定,有很多是我们大脑自带的,这种自带的认知牢固地扎根于我们大脑深处,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就像儿童会天然地认为,一只狗会生一只小狗,埋下苹果的种子会长出一棵苹果树,小的动物显得更可爱,大的动物显得更可怕。

这种自带的认知被称为核心自觉,最核心直觉就是我们淳朴的直觉,也就是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基础感觉。历史我们常常用基于这些直觉感受上形成的科学来认识世界。比如,用直觉物理学来观察物体是如何跌落、弹起以及弯曲的。用直觉工程学来制作了解工具和其他人造物,用直觉心理学来理解他人,用直觉经济学来进行商品交易,用核心直觉来认识世界的

方式是非常原始的,换句通俗的话讲你认知的世界,适合我们远古的祖先,而不适合现代的人来进行商品及利益交换等等等等。世界的变化速度太快,核心直觉不足以理解当今这个由科学和技术造就的新世界。无法帮我们解答现代物理学、宇宙论、遗传学、进化学等诸多领域的难题。我们还没有进化到仅仅靠肉眼就能分析太阳的质量、成分、大、小一样,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还没有进化出专门适用于现代知识领域的组织结构,所以我们才会在教育、生物伦理、食品安全、经济等方面遇到难题,这也是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根源。

第二个观点,按照白板说理论,人类心灵是没有任何印记的白纸,因此不管国王、贵、族教会、还是平民,当大家在政治地位上就应当是平等的,不应该出现不平等现象。现实中的不公、不平等是人类本性的差异,而是由制度设置和环境塑造导致的。平克反驳这种说法:人类的苦难源于人性中固有的利益冲突,更直接的说源于人们对待亲属和非亲属的态度截然不同,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传统社会里,人们更倾向于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共同劳动,相互照顾。

在亲属关系逐步淡漠的现代社会,人们也易于存在亲情关系,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相对而言,人们对非亲非故的态度更为麻木不仁。平克的书中提到了一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栋大楼失火,人们可以选择从左边的门进入,去救助一定数量的孩子,或者选择去右边的门进入去救自己的孩子,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人都第一时间选择从右边的门进去,去救自己的孩子,没人选择去救别人的孩子。

这本书

《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的作者,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平克借此说明一件事儿,这种对待亲属和非亲属的态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本能反映和倾向(并非世俗的错误理解是父爱、母爱伟大的情感形容),这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基因传承的产物。无论在任何角度事情上,世人都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花钱,哪怕是烧钱都在所不惜,却难以激发恻隐之心挽救那些身陷危难,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孩子们。这意味着即使在完全公平的社会系统中,也难以避免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现象,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从根源上杜绝人类苦难的产生,只能够建立在平等和自由之间进行权衡,而这一切皆因人性早已注定。

第三个观点,决定孩子性格不是教育,而是基因。人的心智是空白的,在刚出生时没有差异,都是后天环境影响结果,因此的孩子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特殊家庭成长环境。平克解释说,后天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的作用。平克的心理实验团队做了一个心理学科学实验来证明了这个观点。

【案例】一对在出生时就被分开的同卵双胞胎,一个在信奉天主教的德国纳粹家庭长大,另一个则成长与特立尼达岛的犹太家庭,让他们同时走进位于明尼苏达的实验室时,他们都穿着没有肩章的海蓝色衬衫,手腕上带的橡皮圈都喜欢将黄油吐司浸入咖啡,习惯在使用厕所前后冲洗马桶,喜欢挤入拥挤的电梯蹦跳,看人都被惊吓后的表情。

这个实验结果证明:基因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但他同时指出:后天教育和家庭环境也不是毫无影响,但关键不在于父母给子女灌输了何种知识和理念,而在于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父母不应该把孩子视为一张有待涂抹的白纸,而是要因材施教,释放孩子原有的天性和禀赋,这才是教育真谛。

第四个观点,暴力是人的天性!如果人类暴力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大脑设计构造的一部分,他指出了人类产生暴力的三大原因:竞争、缺乏自信和荣誉。

1.竞争会促使人们为了获利而去侵略,就像黑猩猩为了获取食物而攻击其他动物。

2.缺乏自信会促使人们为了安全而去侵略,就像美、苏冷战,双方都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而疯狂地开展军备竞赛。

3.荣誉会导致人们因为琐碎小事使用暴力,就像人们常常因为排队的先后顺序而产生争执。

人类大脑中,暴力的架构会促使人们因为上述原因采取暴力行为,这是生物的本能反应不可避免。这是否意味着暴力就无法控制?虽然暴力是人大脑天生的设计构造,但大脑同时也设计出了一套控制暴力的开关,这套开关能够有效控制人的暴力行为。他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所出的经验:

【案例】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里建立一个模拟监狱,随机分配给学生做看守和囚犯,学生必须穿上囚服,带上脚镣,穿着尼龙长袜做的帽子,而他的名字也简化了一个号码。实验最初,学生们认为自己在参与一场游戏,但很快他们都认同了自己的角色。看守开始残酷对待囚犯,在囚犯做俯卧撑的时候,看守站在囚犯的背上,用灭火器向囚犯学生喷射,逼迫他们徒手清洁厕所等等严厉虐待行为。出于为参与实验的学生安全考虑,津巴多毅然终止了这项实验进行。

【案例】1985年,在实施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德班爆发了一场示威。警察像往常一样用暴力对待示威者,行动警察在追捕一位非裔美国籍妇女,用警棍击打她。这个妇女逃跑的时候,她的鞋子掉了,警察是一个年轻的南非白人,有着良好的教养。他知道,当一个女性鞋子掉了,应该帮他捡起来,等他把鞋子递过去的时候他们眼神相遇了,然后这个年轻的警察停止了追捕转身离开。

作者平克所举案例说明:人类的暴力天性既能够在某些条件下被迅速激发,也能够在某些情境下被遏制终止。因此,控制人类的暴力行为重要的不是如何彻底消除暴力,而是通过制度的设定和环境营造,去引导人们不暴力的火苗,关闭人性中暴力的开关。

第五个观点,男人和女人天生不同。白板说认为,男女除了生理结构不同,其他方面都是一样,男女的性别角色之所以不同,都是社会文化赋予的结果。平克否认了这种观点认为,男人和女人天生不同。举例说明:一个八个月大的男婴布兰达,在一场意外中失去了男性器官。父母接受医生的建议:通过手术把男孩改造成女孩。然而,布兰达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承受着性别错位的折磨,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是男孩,而被当成女孩抚养。最终,在真相揭晓后通过手术重新变回了男性。【案例】告诉我们:两性的差异源于生物学,强行进行后天改造,可能导致更大的痛苦。作者再举例:美国范德堡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对全国范围内选拔出的七年级数学天才进行了分析。研究者发现,那些有数学天赋的男孩确实对数学、物理感兴趣。有数学天赋的女孩子,其实对人文学科不感兴趣,最终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推断。

在大学里面,参与研究的女生们选出的课程范围广泛,涉及人文、艺术、科学。男生们选择了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课程,这说明男性和女性的天赋存在天然的差异。因为天赋不同,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偏好也不同。男性往往愿意选择从事体力工作、危险性工作。比如,企业工厂内的车工、钳工、铣工、电工、铆工、各种清理保养岗位等条件艰苦,但报酬可观的职业。女性可能会选择稳定的安全工作,如:行政职员、办公室文秘。即使在两性能力相同的情况下,男性在职业选择方面也愿更冒险一些。所以在推动女性平权运动时,我们应该考虑这一事实:不能罔顾两性在先天体质和能力上的区别,否则,男女完全平等,实际就是另外一种的不平等。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这本书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字的无字天书,但其实是有字的,书店怎么可能会卖无图无字“九阴真经”?那白板是什么意思?当然不会是教室、施工现场、医院、学校的公告栏。好在本书的作者会用知识和颠覆性观点为我们来打通“任督二脉”。学界有人认为,人类心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这种观点可能迟早会被证明理论是错误的。这个观点虽然不空洞无聊,可也并非无懈可击、风雨不侵。

在解释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时,有人认为遗传学或可发挥一定作用的观点,依然会误导后学,使其手足无措。有些人拒绝承认人性的存在,生怕会导致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战争、贪婪、种族灭绝、虚无主义、反动政治,以及对儿童和其他处境不利人群的漠视。是的,任何人出来颠覆过去被一直奉行的主张,都会给奉行者不舒服、惊讶、恐慌、悲观、甚至毁灭的感受,人类与生俱来拥有先天的大脑组织的各种观点的说法出现,会给这个世界的人们带来无比的冲击。拒绝的人们并不是把这种观点可能定义为错误的假说,而是将其视作一种不道德、不理性的思考方式和模式。

这本书《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跟我们探讨的是人性这一概念在现代生活中所引发的道德、情感矛盾以及在政治上的反应。作者在本书中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人类是如何将人性视作一种危险观念的?本书试图揭示形成这种看法的道德和政治源头。世界上还没听说哪本探讨人性的书能够避免舆论争议和焦点话题。尽管作者自己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追求“爆炸性”,虽然将这个词汇放在书本封面上效果会不错。

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辟谣说,他也不会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用极端的“天性”立场来反驳极端的“教养”立场,也不会说真理就在于这二者的折中。在一些情境下,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比如你会讲哪种语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不同种族的人们在测验成绩方面的差异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例证。在其他某些情境下,比如就某些遗传性的神经性疾病而言,极端的遗传论者的观点则是正确的。

在大部分情境下,要想对人类行为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探讨遗传和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文化很关键,但如果人类大脑不具备创造和学习文化的能力,那么文化也就不存在了。作者的意思是说,本书并非定义基因决定一切,文化和环境作用毫无影响,而是要探讨为什么一些极端立场(文化决定论)会被人们认为是温和亲善的?类似本书这样的比较温和的理论观点反而会被认为是比较极端的。

人类往往都是没有人给予威胁时,自己就先吓唬自己,很多人担忧如果承认人性基因弱点的存在,而带来一系列消极的政治事端和因素。比如,要求社会放弃女性主义,或接受当前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或暴力,或者弱化道德感的存在意义。在本书中,作者终归是学界的老司机,话题、论据、佐证一旦临近和抵达一国政治制度的神经末梢时,无缝急转直下,消失的有影有踪且没有任何烂尾。小编以为,这就是集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于一身哈佛大学教授的真正实力演示。

作者说,围绕政策法规产生的争议总是涉及各种人不同价值观的平衡和利害,虽说可以用科学来证伪,但不能解决这种权衡。许多权衡皆源于人类的本能本性,通过确认这些人的特性,为以后进行新的研究和选择性科学研究做好知识的铺垫。每个人都有世俗的颜面和想被社会认可尊重的心理诉求,如果承认人类的本性观点,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一个潜在的忧患危机位置上。否定人性存在的教条主义,正面临着这种窘境。

中国古有“人之初,性本善”儒家道德思想,一直指导一代代华夏炎黄子孙光善立德。当我们忽然听说孔老夫子的观点和遗存智慧被认为不太严谨或者已经到站被颠覆,我中华数亿万万每日笔耕勤学的读书人情何以堪?但我们能因为科学进步否定颠覆了原本的思想就要抱“佛脚”,拽住陈腐,死也要让它留下吗?对人性的否认会怎么样呢?它可导致知识研究和常识的分离。小编也无法拿着这本书帮助大宗的痴迷宗教和狂热分子们刷新三观,即使做也无用功,信徒们会通过炫耀这些虚假的人性或者人生信条来显示自己的虔诚。

这是个有爱的世界,也有冰冷的角落。不敢直面人性基因弱点与对真理的尊崇共存,当今社会知识很难跨界存在知识学术方面的壁垒是人性阴暗造成的祸害根源。深以为,对人性的否定不仅使批评界和学术界分崩离析,而且还对未来人工智能时代里的芸芸众生生活造成了伤害。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如果身为孩子父母的你认为可以像捏泥塑一样,可以亲子操刀塑造自己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明显违背了孩子自由生长的天性,对孩子的特殊才能培育极为不利。

契诃夫说:“当你向人类展示他是什么样的时候,他会变得更好。”因此关于人性的科学新发现,作者给各位亲带来的是一种更加现实的、建立在生物学知识之上的人道主义。它揭示了人类虽然没有完全相同的面孔,却有劣根性的人性相同。感叹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心智运行得如此奇妙,以至于我们往往把自私的人性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正确的。作者的新观点是否会给弃善扬恶者更加肆无忌惮的理由?当然不是!之前,卫道者必须先确认道德直觉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以这种直觉,去关注改善其它和人类没有亲缘、血缘关系的物种和生命体的命运。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公益慈善、三观、心理学课方面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第一部分 “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

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白板说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性论,以便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期。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在当今知识界占据着重要地位,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和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也颇受追捧。今天,很多学者向这些昔日的流行理论发起了挑战。

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一套人性论,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测,也就是说,我们都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是什么原因激发人们做出某类行为”。认为思想和情感会引发行动,这是一种被默认的人性论,它深深影响着我们看待人性的方式。我们内观自己的心理活动,并假定周围人与自己相似,同时还对人们的外在行为进行观察并加以概括,通过此类方式来补充我们的人性论。我们还会采纳来自知识分子的洞见,如权威专家的看法和一些传统智慧。

我们所持的人性论是我们生活的重要源泉。在准备对他人进行劝说或者威胁时,或是决定告知其真相还是欺瞒时,我们都会从人性论的角度加以考虑。我们所持的人性论还引导我们如何经营婚姻、养育子女以及调整自己的行为。人性论中关于学习的假设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关于动机的假设影响着经济、法律以及犯罪等问题的政策制定。人性论界定了什么是人们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的,什么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艰难的努力才能获得的,甚至什么是人们根本不可能企及的,因此,人性论从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作为个体或社会而言,什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政治体制中,相互对立的人性论往往交织在一起,这也正是历史进程中许多冲突的根源所在。

数千年来,关于人性的诸多理论多源于宗教。例如,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中,提供了许多关于人性问题的解释(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如人类是依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与动物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女性是由男性衍生而来的,注定要受到男性的统治;心灵属于一种非物质实体:它所具有的力量并不仅限于生理结构中;即使肉体死亡,灵魂依然能够继续存在。心灵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道德感,爱的能力,辨认某种行为是否遵循真善美原则的判断力,选择行为方式的决策能力;这种决策能力不受因果规律的约束,因此它具有选择罪恶的内在倾向性;我们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之所以能够精确地发挥作用,是因为上帝在其中植入了一些观念,使得它们与现实相对应,同时他(上帝)也协调着人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与外部世界的运作;心理健康就源自能够识别上帝的意图,弃恶扬善,爱上帝,并以上帝之名去爱我们每一个人类同伴。

犹太教和基督教理论主要基于《圣经》中所描述的事件。我们知道,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之间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这是因为《圣经》中讲到,人类是由上帝单独创造出来的。接下来《圣经》提到,夏娃是由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因此女人是按照男人的设计而被制造出来的。我们可能会猜测,人类的决策并不一定是由某种原因导致的,因为上帝坚持让亚当和夏娃为他们偷吃智慧树上的苹果而付出代价,这说明他们本可以做出其他的选择。作为对夏娃逆反行为的惩罚,女人就应该被男人支配。亚当和夏娃的原罪就由男人和女人们继承下去。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观念仍然是当今美国最为流行的人性论。根据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76% 的美国人相信上帝造物说,79% 的人相信《圣经》中描述的那些奇迹曾经真实发生过,76% 的人相信天使、魔鬼以及其他非实体的灵魂的存在,67% 的人相信他们死后将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只有15% 的人认为查尔斯· 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进化论是对地球上人类生命起源的最好解答。右翼政治家们明确表示拥护宗教理论,而没有一个主流的政治家敢公然与之对抗。然而,宇宙论、地质学、生物学和考古学等现代科学使得具备科学文化素养的人不再相信《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是真实的。因此,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人性论不可能再被大多数学者、新闻记者、社会问题分析专家以及其他知识分子公然拥护。每个社会都必须围绕一种人性论来运作,而知识主流则致力于另外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很少被清楚地阐述出来或者被其他人公然接受,但它却能够在诸多宗教信仰和政策中居于核心地位。伯特兰· 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写道:“一个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被一大堆安抚性的信念包围着,就好像夏天到处都会有蚊子在耳边嗡嗡叫一样。”对当今的知识分子来说,很多这样的信念都与心理学以及社会关系相关。我将那些理论归类为“白板说”,“白板说”认为,人的大脑并不存在固有的结构,而是可以由社会或者人类自身随意塑造。

上述这种人性论,即本书的标题,认为几乎不存在什么先天的人性。由于各种宗教都有其各自的一套人性论,因此各种人性论也承担了宗教的部分功能,“白板说”也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世俗信仰。“白板说”被视作价值观的来源,因此,即便该理论是建立在“复杂的心灵源自虚无”这一奇迹之上的,它的地位也没能被撼动。对“白板说”的挑战来自一些无神论者和科学家,这让不少信奉该学说的人陷入了信仰危机,也使得其他一些信仰者对这些挑战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而这种攻击通常是指向异教徒和异端论者的。正如许多宗教传统最终会将自身与来自科学的外在威胁进行调和一样(比如,由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发的科学革命),我认为,我们的价值观也将会在“白板说”的废墟上继续存在着。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白板说”在当今知识界占据的优越地位,以及向其发起挑战的有关人性的新观点及文化。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见证由这一挑战引发的忧虑(第二部分),以及如何缓解这一忧虑(第三部分)。然后,我将阐明一套更加翔实的人性观可以如何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待语言、思维、社会生活和道德等问题(第四部分),以及如何澄清关于政治、暴力、性别、养育子女和艺术的争议(第五部分)。最后,我将证明,为何“白板说”的消逝并不会像其乍看起来那样让人感到忧虑,而且也不会在某些方面引发革命性的剧变(结语部分)。

白板是对古老的拉丁语“tabularasa”一词的一种比较宽泛的解释,从字面来看,“tabularasa”意指“被擦得干干净净的写字板”。通常这一说法要追溯到哲学家约翰· 洛克(John Locke, 1632 — 1704),尽管他实际上使用的是另一种隐喻的说法。下面是选自其经典著作《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非常著名的一段话:

让我们假设,人类的心灵如同所说的那样,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不存在任何思想。那么,人的心灵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类大脑中所具有的复杂且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类拥有的推理知识和能力又从何而来呢?对于该问题,我的回答是来源于“经验”。

洛克针对的是那些强调先天观念的理论。这些理论认为,数学理念、永恒真理以及关于上帝的概念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洛克提出的另一套理论,即经验论,既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即人类的心智是如何运作的),又可以被看作一种认识论(即我们是如何认识事实真相的)。上述双重目标激发了他的政治哲学思想,而这通常又被人们尊奉为自由民主的基石。洛克反对那些维护政治现状的教条主义论断,比如教会的权威以及国王的神圣权力,而这些在当时被吹捧为不证自明的真理。洛克认为,社会契约应该通过协商来制定,而且还应当获得双方的认可,还应该以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知识为基础。既然思想来源于经验,而每个人获得的经验都是不同的,那么观点的差异就并不是因为一种思想掌握了真理,而另一种思想存在缺陷,而是因为这两种思想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成因。因此,这些差异应该被包容而不是受到压制。洛克的“白板说”瓦解了皇室世袭制和贵族特权,因为这些皇亲贵族和其他人一样,大脑原本都是白板一块,他们无法再

声称自己拥有先天的智慧和优越性。“白板说”还抨击了奴隶制,认为不能把奴隶看成是天生低人一等或者原本就应该居于受奴役的地位。

在20 世纪,“白板说”成了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议题。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心理学试图用一些简单化的习得机制来解释所有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社会科学试图把所有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安排看成是儿童在文化环境影响下不断社会化的产物。这些文化环境包括词汇系统、形象、刻板印象、角色模型和奖惩条件等。从人类的思维方式来看,一系列数量不断增加的概念(诸如情感、血缘关系、性行为、疾病、天性和世界等)似乎是天生就有的,而现在却被认为是“被创造的”或“被社会建构而成的”。

“白板说”也已成为政治理念和伦理观念的圣典。依照这种学说,我们看到的有关种族、民族、性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并非源自先天素质方面的不同,而是源自经验上的差异。通过改变个人经历,包括重塑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教育、媒介和社会奖励机制,就能改变这个人本身,而学业不良、贫困以及反社会行为等问题也能得到改善,而不这样做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依据所谓先天的性别或者种族特质而造成的歧视,也是非常盲目和不理性的表现。

作品后记

人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虽然关于人性的天性与教养之争已经持续了多年,但平克的《白板》正是从这样一个人们普遍觉得老生常谈,很难有什么新意的话题出发,以神经科学、基因科学、进化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发现为立论依据,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在平克看来,当代西方社会对人性的谈论似乎成了一个禁区。由于人们总是顾虑,承认人性的存在会引发一系列糟糕的政策主张,因此对于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往往采取拒斥的态度。不仅如此,人们还普遍信奉所谓的官方教义:要么把人类大脑看作是白板一块,根本不存在先天的人性,所有的人性都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要么是觉得存在所谓的“高贵的野蛮人”,即原始社会的文化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更好,现代人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人类不断堕落的结果;要么是觉得人性就是“机器中的幽灵”,即一方面承认力学、化学等科学原理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另一方面又觉得人类贵为万物之灵,科学原理只适用于人类的肉体,不适用于人类的心智活动。平克认为,这些观点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一点也不符合现实情况,我们要做的就是敢于正视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如此才能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

平克认为,即便是承认人类天性中的阴暗面,比如自利、暴力等,不仅不会导致糟糕的政策,相反,这恰恰是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因为只有直面问题,找到其背后的根源,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人类天性中还存在很多美好的一面,比如创造力、道德感,而这些正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

从基因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人性,往往也会导致一些科学门外汉的误解。例如,一些人认为,进化心理学强调基因是自私的,那么人也必然是自私的。但在平克看来,这是典型的合成谬误,即自私的基因并不必然导致个体的行为也是自私的。这涉及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层面问题,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了子女可以牺牲自身生命的现象的解释,在基因这个层面来看,父母的行为是自私的基因在起作用,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但就个体行为层面而言,这种分析是一种错位,就如同面对同样一朵花,生物学家联想到的是门纲目科属种,而诗人则会联想到各种美好的事物。这实际上是平克在书中始终强调的一点:既要打通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壁垒,又要注意不同学科的适用范围。平克在描述很多人类行为时,会援引大量文学名著的精彩片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他在阐释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时,非常注重科学发现的结论是什么,文学描写中哪些反映了现实,哪些是艺术家的加工与想象,以及每种现象的不合理之处在哪里。自始至终,平克都坚持着一种科学的立场。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人性观并不陌生,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论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然而,《白板》为我们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人性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比如,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平克则举例:无论谁看到婴儿往井口爬都会出手相救。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就像有心理学实验揭示的那样,在钱包里边放上婴儿的照片,则钱包被归还的概率会提高很多。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陆九渊所说的“东海西海,心同此理”。这样,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就知道可以将哪些观点建立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而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思辨的产物。同样,平克对很多现实社会问题的探讨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回顾整本书的翻译过程,让我感慨颇多,也收获良多。2010年伊始,我最初拿到《白板》英文原版后,立刻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尽管当时觉得翻译这本巨著对自己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面对这样一本好书,岂能言弃?我抱着学习的心态开始着手翻译《白板》,到如今即将出版,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期间我对译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但总是诚惶诚恐,担心自己不能将原文的精妙准确地表达出来。此外,本书翻译期间我夺人也经历了结婚、生育等人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这些让我对平克教授的很多观点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关于人性的感悟。

这本书的中文译本能够与读者见面,得益于许多人的帮助:衷心感谢深圳大学心理学系李晓东教授,正是他的厚爱与引荐,使我有幸接触到平克教授的这部杰作。衷心感谢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简学等多位编辑老师,他们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也衷心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冯伟、郭芳芳、薛征、高之乔、朱健鹰、胡博雅、刘龙婷、刘君云、鲍海虹、马新歌、袁颖等多位同学。感谢社会学系的本科生邓旭昶、阳鑫、陈敏钰、邓婧、许黄日失楠、张朝飞、潘晓健、吴丽萍、孙声东等多位同学,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不仅帮我分担了许多烦琐的文字校对和整理工作,而且带给我很多的灵感和启发。此外,还要衷心感谢我的先生郭英博士,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主动承担了更多的家务琐事,并且还帮助我分担了重要的文字校对和润色工作,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当我感到万分沮丧的时候,是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最后,要感谢我那乖巧可爱的女儿,她的出生和成长让我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和无限可能,并为我的生活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最后,由于本人学识和水平有限,翻译中难免会有不当或者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袁冬华

写于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

作品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性论,以便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期。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在当今知识界占据着重要地位,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和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也颇受追捧。今天,很多学者向这些昔日的主流理论发起了挑战。

01 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02 人性理论的前世今生

03 连接生物学与文化的四座桥梁

04 文化是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

05 最后的抵抗

第二部分 科学视角VS 政治视角

有关人性的新科学发现,激起了强烈的政治反响。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和蒂尔尼的《埃尔多拉多山的黑暗》所引发的论战,持续了数十年之久。1978 年,威尔逊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演说时,一个抗议者更是直接拿着一个大水罐向他泼水。

06 两本著作引发的论战

07 三位一体

第三部分 我们为什么不必为人性而担忧

我们今天的道德观要在生物学事实面前进行调整,这主要不是因为事实已经摆在那里,而是因为“白板说”的道德论证方法非常肤浅。历史上一些最伟大的思想家的生活哲学,展示了它们与有关人性的科学发现带来的道德挑战之间的关系。我们终将明白:新的意义和道德概念,一定会在“白板说”消解的基础上兴起。

08 不平等之忧

09 不完美之忧

10 决定主义之忧

11 虚无主义之忧

第四部分 认识自我

若想要人们相信人类本性的存在,我们就必须阐明人类本性究竟是什么,以及这样的信念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义。对认知的形成以及对人类认知能力局限性的认识,使我们对人类苦难的根源以及道德错觉的产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2 触摸现实

13 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14 人类苦难的诸多根源

15 不可避免的道德错觉

第五部分 敏感话题

在“人性”这一研究领域,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和艺术都属于敏感话题。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即便在最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也能发现一些争论双方共同的价值观,他们的分歧仅仅在于,在这些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更强调哪一种。

16 政治

17 暴力

18 性别

19 儿童

20 艺术

结 语 人性,存在于艺术家的文字里

“白板说”关注儿童、土著居民和社会底层群体,因此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理论。但“白板说”否定了我们共有的人性、与生俱来的志趣和我们的个人喜好,因此“白板说”有阴暗、消极的一面。诗人和小说家的艺术作品,是对人性存在观念的很大支持,他们的文字要么是对人性的想象,要么是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深刻洞察。

后记

译者后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