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史赏析

[上善若水]不争的智慧

2018-12-13  本文已影响6人  冰糖葫芦半仙儿

“水”——不争的智慧

        古往今来,在历史的年轮里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痕迹,对于“水”的见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对“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高歌;有对“小桥流水人家”的低唱;有一代君王对民心向背 “君舟民水”的论断;有一代才子对“在水一方”佳人的追寻;有青莲居士“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情;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水”的意象,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闲来无事,信手翻阅几章《道德经》,便被老子笔下的“上善若水”一句深深吸引,一发而不可收拾。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与“道”。老子的道“不可道”,但他却认为水最接近于“道”,可见水的品性。水,不但愿意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意去的卑下的地方,做众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它不争功名。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想往高处走,难免会出现竞争,有了竞争就会有争斗,有了争斗自然就会有流血牺牲。而水比人明智得多,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人生态度的体现,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的心中有德,必然会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会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王夫之曾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人之后,而常德众之先。”老子本人也曾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写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便是不争的哲学。“大者宜为下”,水便是如此。这是“水”的道。不是不争,而是以不争而争。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与老子笔下的水有着共同之处,那便是水的品性——不谄媚,不争抢。像陆游笔下“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梅花,又像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惬意。它就淡淡的站在那里,不争,不抢,但你却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因为你会被它散发的气质吸引。正如早些时候看到的那句话: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