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一只狄更斯,你看不看?
如果自以为凭着一股热情,不论什么大小事情都能办到,那你还不如趁早打消这种错误的想法。 ——狄更斯 《荒凉山庄》
在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大侦探波洛手捧狄更斯的小说嘎嘎怪笑的镜头:
“哈哈,好你个狄更斯!”
这一幕让这部彩蛋不断的电影再填一兴奋剂,最近刚好迷恋狄更斯作品,也看了一些,我们来聊聊这个19世纪闻名于世,文学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的老头儿——狄更斯和他的作品。
狄更斯1.
我们看一本著作首先得了解他的作者及生活的时代大背景。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这些童年及青少年时期丰富的人生的阅历让他在日后的创作中,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气息与现实。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
2.
抓住一只狄更斯,你看不看?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小说情节以匹克威克等人在旅途的见闻和遭遇展开,一些故事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故事的进展又能自然地衔接起来,这正适合以分期连载的形式发表。
人物方面有马车夫、穷学生、仆人、流氓、狱吏、房东、牧师、绅士、律师、主笔、政客、法官等,几乎描绘到当时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物。
匹克威克虽然是位老绅士,但他不清世事、打抱不平、助人为乐,是作者有意把他塑造成仁慈和博爱的典型。
匹克威克在出行途中陷入多重困窘的境地,作品尽力渲染他的天真、幼稚、不懂生活,处处碰壁。匹克威克总是好心肠办傻事,到处吃亏出洋相,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仍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人觉得可笑,又逗人喜爱。客观上他具有小人物的品格,是平民的化身。
3.
实际生活中,从摆满珍肴美撰的餐桌到临终时的灵床,从吊丧的孝服到节日的盛装,这种变迁的惊人之处也毫不逊色,只不过我们就是其中匆匆来去的演员,而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罢了,这一点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狄更斯 《雾都孤儿》抓住一只狄更斯,你看不看?
1838年,狄更斯出版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写实小说——《雾都孤儿》。
该作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本部书一共53章,每一章都在讲述他奥利弗不同的经历,让人在故事情节中跟随主人公一同经历这些悲惨的世界。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各具特色,不同的出现方式,不同的人生结局,早已注定,个个跃然于纸上。
4.
如果你爱一个人,随意而安,让他/她自由地飞,如果最后他/她还是回到你身边,那就是命中注定的。抓住一只狄更斯,你看不看?
——狄更斯《双城记》
之后狄更斯陆续出版了《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等著作,到1859年,47岁的狄更斯出版了《双城记》,这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
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狄更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及警醒,因此为本书取名为《双城记》;
在《双城记》中,马内特医生是作者权力塑造的一个理想形象。马内特医生医术精湛,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是一个极其同情贫苦人民遭遇的知识分子。
小说里面的卡顿律师、医生女儿路西、侯爵达尔奈以及德发日太太,都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中挣扎着,透过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旧冲突,作者狄更斯传达“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的主旨,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狄更斯将医生作为理想的化身,表达了通过以德报怨的方式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和尖锐冲突的理想。
中国学者、作家梁实秋《英国文学史》中这么评价到:
仇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仇恨应该用仁爱及人道去化解,作品没有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却因此而造就了大革命的气氛,化解了暴力行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浪漫色彩。
《双城记》和他在1854年出版的《艰难时代》是他两部反映劳资关系的长篇小说。
5.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骗子,比起自骗自的人来,实在算不上一回事。抓住一只狄更斯,你看不看?
——《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年的长篇小说。故事背景为1812年耶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Pip)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
此小说贯彻了狄更斯文以载道的风格,透过剧中孤儿的跌宕起落,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
它写于狄更斯生活中出现危机之后。他刚与妻子凯瑟琳分手,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他开始了与年轻的演员爱伦·特南的婚外爱情,这一段感情给他带来的痛苦多于幸福。
这一时期,由于对社会黑暗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加上年龄的增长,个人婚姻爱情生活方面的不幸,作者思想中抑郁的一面有所增强,反映在创作中,乐观的基调大大削弱。作为对社会弊端的反映和对人情世态的写照,狄更斯的叙事艺术显示出微妙的变化,狄更斯的创作处于自我疑虑增长的时期。
《远大前程》对当今社会,尤其是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物质世界的发达导致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到了狂热的地步。人们变得现实和功利,金钱、物质的满足成了一切追求的原动力。人们在社会环境的驱动下,为了所谓的“远大前程”拼命向前冲,争个“头破血流”却从未停下来探寻过自己内心的精神需求与追求。
现今社会因地位差异带来的不平等观念仍根植于部分群体中。弱势群体不被重视与尊重的现象屡屡发生而拥有权力与地位的人被抬高、吹捧,这种畸形的社会价值导向将造成无数“皮普”的诞生。
6.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另外还有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
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更随着时代潮流。他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
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他的著作更多反映的是典型英国人的核心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但狄更斯身上还有英国人的另一种精神,是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狄更斯一生中大约创造的2000个之多的各色人物,只要英语还存在,这些注定不会消失。
同时让圣诞节风靡一时,也许最动人的一句话来自当时记录下的一个大哭的孩子:“唔,狄更斯先生死了,那么,那么圣诞老人也要死了吗?”
同时代和不同时代低于狄更斯的评价非常多:
作家茨威格曾为狄更斯写过传记,他认为莎士比亚代表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强音——“英雄的英国的化身”,而狄更斯则是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英国的象征”,
“是他那个世纪里内心意图与时代的精神需要完全相符的、惟一的伟大作家。”
木心说:
“狄更斯小说结尾,失散或久别的亲友又在一起了,总是夜晚,总是壁炉柴火熊熊燃,总是蜡烛,热茶,大家围着那张不大不小的圆桌,你看我,我看你,往事如烟,人生似梦,昔在,今在,永在。”
我喜欢狄更斯,喜欢他作品在结局中给人希望,让人温暖的感觉。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狄更斯的作品恰好诠释了这两句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