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2016-01-26  本文已影响65人  天明懒画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读书会,大多是和朋友们聚齐一谈,畅谈好书,享受思维火花的碰撞。而威尔*施瓦尔贝的这本《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讲述的却是一个老人在生命垂暮的时分与儿子一起重温毕生最喜欢的一本本书的情形,余秋雨先生说“那情景就像站在峰顶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凉而又恢宏的诗意。”

      初读这本书时,看到平淡无奇的文字,有点无感,越深入阅读,越喜欢作者的平淡的语气,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光,陪伴与参与,关照与交流,并肩坐在医院的候诊室里读书、讨论,就被这样的语气淡淡地叙述出来,没有太多的悲喜。这样的记忆真是太美好了,足以伴随着余生的每一天。喜欢他们一起读过的那些文字,喜欢这种生命的交集,让死者和生者都得到慰藉。

      因为读书,母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病人,也不仅仅是母亲,对儿子来说她是一个有趣的人,是一位有思想见地的女性,具有独到犀利的眼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阅读也是帮助儿子重新认识了解母亲的一个过程。他们坐在一起,愉快地阅读,互相指出书中的段落,等待着对方的回应,细心地观察彼此的表情,眼神,为那种心照不宣的认同感兴奋不已。因为读书,带来了某种希望,阅读提供的沉着力量帮助他们度过疾病压迫时的恐慌和巨变。即使他们是行走在不同的人生旅途上的两代人,但仍然可以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不必在意生病与否,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携手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他们一同读着同一本书,仿佛是日常的生活基底,可以不用担心明天,因为这样的寻常日子的感受,让人觉得生命还在延续,还没有到最后。疾病带来的各种不适,化疗的反应都没有让她止步,乐观的妈妈努力地参与着城市的生活,每天都在计划着未来,张罗着家里的大小事务和朋友们的事情,关心国家和政治,筹备自己后世的大小事宜,细微到葬礼上播放的音乐,女儿参加葬礼的礼服裙的购置,仿佛永远没有发生这一切。她全力争取时间与家人相处,但同时也怜悯生活在世界上各个角落苦难的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发挥余热,争取为阿富汗建立图书馆,为这个社会尽最后的力量。她懂得享受生活本身,不让疾病影响生活的品质,但也坦然接受一切,即使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离开。死亡在这里,不再是被遮遮掩掩的事情,而是可以被公开出来讨论的话题,当然前提是尊重与爱。

      我们常常说要注重礼仪,但当亲人或是朋友在生命最难堪的时刻,我们却常常忽略疾病的礼仪。亲人们手足无措、呼天抢地,生者只是惊恐慌张,而死亡则是草率、轻便、轻贱。这本书里时时给我警醒和感动的地方是他教会我们,怎样才是真正的尊重与爱的礼仪。儿子为了照顾母亲的心情,将自己每天要问的问题记录在小纸条上,时刻提醒自己:“1、提问,你想谈谈你的感觉吗?2、不要问你能做什么,直接提一些建议,如果不冒犯的话就直接去做。3、不必滔滔不绝地说话。有时只要陪伴就够了。”这样的关怀因为顾及到对方,让人不觉得咄咄逼人,而是温和而有爱。还有一个情节让我也很震撼,那是母亲临终前的一刻,一家人聚在阳台,看着月光,大家不是怨艾或是感伤,而是说,“母亲是多么幸运”, 麦克尤恩的《在切瑟尔海滩上》里的一个人物曾说过,他们之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他们从没同时拥有过耐心与爱。而作者和母亲庆幸,因为他们两者皆有。

       我曾和医学专业的朋友交流过癌症病人的临终护理事宜,才明白文字之外的痛楚和身不由己,坚强的母亲一直用自己的意志力和爱与亲人朋友做最后的联系,即使无法集中注意力,即使无法进食,她也依然坚持与家人一起坐在桌前,看着家人进餐,倾听她们的故事,并给予更多的回应,这真是难能可贵的。母亲的体重在一点点变化,虽然她在控制,“但已经不足四十了”,在儿子眼里,“她还是她自己,只是更苍白瘦小了而已,她是那么孱弱,但又那么坚强。”作者淡淡的叙述口吻似乎轻描淡写地掠过了母亲的疼痛和艰辛,但心底的静默的钦佩和爱意却在无声地流淌。他是为母亲感到多么骄傲啊。

      合上书,仿佛看到那个精力充沛的的老人,衣着优雅地坐在沙发上读着书,面带微笑,纤瘦、安详、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