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教育心理

做父母的,这个能力一定要教给孩子

2017-05-23  本文已影响29人  宁海的夏天

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带着各自的孩子约会,你朋友家的小孩,听话乖巧,见到你甜甜的喊你阿姨,在你和朋友交谈过程中,她安静懂事,自顾自的玩耍。

再看看自己家的孩子,一会儿嫌弃外面太热了,一会儿又要求看电影,当两个孩子在玩具店买玩具时,朋友们家的孩子,已经很快选好了想要的玩具。

可你家的孩子,还在反复比较,艰难的做着选择,你尝试着给孩子建议,选择一个价格适中,性价比高,家里又没有的玩具,可你的孩子偏不领情:他只要当下他认为最好的那一个,哪怕这个玩具在你眼里就是一坨狗屎,但在他心里就是他此时的宝贝!

如果能有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乖巧固然好,没有也没关系,这种有点“厌烦”小行为的自家孩子也不见得就差。

乔布斯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你的生活,你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来决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束缚。

作为家长,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最容易成为乔布斯那段话里的“别人”。

我们会不自觉地用自己潜意识里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来检验孩子、评判孩子,也会不自觉的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尤其带出去,那个乖巧、懂事、善解人意的孩子,总会得到更多的赞美。

我们也会用成人的标准,来给孩子建议或者约束孩子,用家长的权威,帮助孩子做选择。小到买一个玩具、学习用品,大到孩子的衣服,鞋子、兴趣班……

我们忍不住会说:孩子还小,他们懂什么,还不是家长买什么,他就玩什么,买什么他就穿什么。

其实,孩子很小就懂,懂得利用他有限的感觉来选择他想要的。

儿子不到1岁的时候,我们一起带他去商场,他看上了一个足球,金黄色的儿童足球,很漂亮,他还不太会说话,用手指着足球,嗯嗯的示意我拿给他,他拿到足球,一会儿扔出去,你捡回来他又扔出去,玩得不亦乐乎。

看着孩子很喜欢,我们决定买给他,当时还有其他几个颜色的足球,蓝色的,红色的,都很漂亮,我看见孩子刚刚玩的那个金黄色的足球,有点脏,而且商场也没有新的了,我决定给他买红色的,结果孩子不要那个红色的,坐在婴儿车上,伸着手使劲够放在架子上金黄色的那个,后来我们听从了他的意见,买了金黄色的那个,虽然有点脏,他特别喜欢那个足球,玩了好几年。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第一次意识到孩子已经有了选择权,在我比较清醒还没有被潜意识左右的时候,我一般都能做到把儿子的选择权交给他,只要他跟着一起,我都会遵从他的想法。

但是,在养育的过程里,作为父母头脑发热,不清醒的时候居多,这时候依然会不由自主的强加给孩子一些意见,甚至想尽各种办法左右他,引导他,企图通过我们的权威,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而往往忽视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儿子是个有点早熟的小孩,他认定的事情比较坚持,比如他喜欢的玩具乐高,从很小的时候接触,到目前一直还是他最喜欢的玩具,每次获得买玩具的机会,第一时间想到的依然是乐高,即便家里已经有了很多。

比如他喜欢穿的衣服,那套外婆在市场上买回来的迷彩衣,在他眼里是他最喜欢的,即便我企图用老师夸奖他穿上新衣服是闪亮少年的话,引导他换一身更舒服的衣服,也未能改变他的选择。

看着他穿着那身有点皱巴巴的迷彩衣,倔强的小背影,我不由得欣喜,为他坚持自我而欣喜,还有点儿大不由娘的无能为力感。

今后,我也将更多的体会到龙应台的《目送》,看着背影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送他远飞之前,把他的翅膀锻炼得更强健。

当他看到班上的几个小朋友在学街舞,他就觉得很酷,主动要求报名学街舞,每周2节课,他乐在其中,一节课也舍不得耽误。

相反,他不喜欢的事情,无论我们怎么威逼利诱,也无济于事,他甚至会直接表达他的不满:你们为什么总是逼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

当孩子能这样表达愤怒,说明我的孩子并不是一个弱婴,他有自己的思想,明白自己的内心,他敢于去争取,更有主见。

一个人除了要具备正常表达情绪的能力,更应该具备一种听从自己内心的能力。

80后的一代,从小我们就被这样教育:在家要听家长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女孩子们要懂得矜持,要学会礼让……好像家长、老师、领导说的话就是金玉良言,一旦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了我们的想法,我们的不认同,就成了不懂事的孩子,成了离经叛道的人。

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外在的评判标准强加在了自己头上,误以为是自己的,却从来不曾认真考虑过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就像《欢乐颂》里面的关雎尔,明明心里不喜欢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舒展,却因为从小到大的教育,让她不敢违抗父母之命,只能硬着头皮疲于应付。她明明喜欢赵医生,却因为害怕被拒绝,自觉认怂,只能偷偷的关注着赵医生,羡慕嫉妒着曲筱绡。

再看曲筱绡,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做,喜欢一个人就去表达,想干的事就去干,不怕被嫌弃,既然心里那么想赵医生,直接跑到办公室围追堵截,至于 “女孩子太主动不好,这样和父母说话不对……”这些观念在她的意识里,比起听从自己的内心,全都不是重点。

她的人生哲学,只要不害人,做自己就好!

五美里,她活得最洒脱,也最真实,最快乐。也许有人说曲筱绡,太以自我为中心,但一个人连起码的遵从自己的内心都做不到,还指望她能好好换位思考,揣摩别人的心思?迎合别人的需要?

80后这代人,接受的依然是传统教育,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起来,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直以来都是中规中矩,当我们为人父母,尽管努力去学习各种养育知识,但依然会不自觉地用我们自认为的评判标准来要求孩子。

对着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把本应属于孩子的东西还给孩子?有没有以爱的名义绑架了孩子?约束了孩子?

教会孩子听从内心的召唤——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代父母最为欠缺的东西,我们可以为了让父母高兴,放弃我们的专业,我们的兴趣,甚至我们的爱情。

我们能做到,孩子不一定能做到,孩子能做到,我们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小时候委曲求全,长大后曲意奉承,年老后遗憾惆怅。

希望我们孩子的这一代孩子,都能忠于自己的内心,活得尽兴!

                                               —The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