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1281)

2024-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十六·一一】

余过于忠肃公墓,题诗甚多;惟山阳阮中翰紫坪五排最佳,警句云:“汉统愁中绝,周京喜再昌。股肱知己竭,日月得重光。天意还思祸,星缠又告祥。遯荒太伯,守节异曹臧。未覩遗弓剑,先闻缺斧斨三章凭翕訾,一剑答忠良。象少祈连冢,歌怜石子冈。谁怜十世宥,难赎百夫防。”

于忠肃,即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袁枚撰《重修于忠肃庙碑》,目前存残碑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西湖乌龟潭畔的于谦祠内。

于谦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坐落于三台山下,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坐西朝东,面对西湖。墓为石结构,呈马蹄形。墓道两侧分置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犬各一对,墓道前建石牌坊一座。周围以自然林为屏障,夹道翠柏林立,气势雄伟,保存良好。2006年5月25日,于谦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阳,指山阳县,是江苏淮安县的旧称,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在民国以前称山阳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广陵、临淮2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5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2郡。583年,隋文帝杨坚在该地区设立楚州,治淮阴。621年,也即唐朝建立后,设立东楚州,治山阳县。624年,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宋初,山阳县东南境至射阳湖,与宝应、盐城分湖为界;西南至石鳖山;县西界与淮阴县犬牙交错。1283年,也即元朝建立后,并淮安、淮阴、新城3县入山阳,山阳县地域兼及数县。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设立淮安府,治山阳。山阳县为附郭县,北滨淮河,西及高家堰,东南跨射阳湖,东北至马逻、庙湾镇、羊寨子,与元朝时期基本一致。民国三年(1914),因与陕西山阳同名,改山阳县为淮安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带属之。民国《淮安县志稿》云:民国三年(1914年),“内务部改订各省重复县名,本县即称淮安县。”同年举行“验契”。淮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的《淮安文史资料》第一辑云:“民国三年部令,与陕西山阳同名,改山阳县为淮安县。”

阮紫坪,即阮芝生(1734—1782),字秀储,号谢阶,又号紫坪,山阳(今江苏准安)人。阮学浩子,阮葵生弟。乾隆二十二年(175)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德清知县、永定河北岸同知。与兄葵生以诗文齐名一时,有“淮南二阮”之目。著有《咏素斋集》、《听潮集》、《退朝堂笔记》等。

中翰,音zhōng hàn,释义:1、指皇宫内收藏图书文籍之所。2、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五排,音wǔ pái,诗体之一。为五言律诗的铺排延长。南朝·宋时已出现,盛行于唐,元代始确立此诗体名称。每首至少十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亦称“五言长律”。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排律》:“杨伯谦云:‘唐初五言排律虽多,然往往不纯;至中唐始盛。’”亦省称“五排”。清·赵翼《陔馀丛考·五七律排》:“薛道衡《昔昔盐》:‘垂柳覆金堤……’此又五排滥觞也。”

汉统,音hàn tǒng。意思是汉朝的国祚、道统。《三国演义》第八五回:“孔明曰:‘国不可一日无君;请立嗣君,以承汉统。’”

周京,音zhōu jīng,周之京城。《诗·曹风·下泉》:“忾我寤叹,念彼周京。”朱熹集传:“周京,天子所居也。”

股肱,音gǔ gōng,释义:1、大腿和胳膊。《书·说命下》:“股肱惟人,良臣惟圣。”孔传:“手足具乃成人,有良臣乃成圣。”汉·刘向 《说苑·君道》:“楚国之有不谷也,由身之有匈胁也;其有令尹司马也,由身之有股肱也。”《水浒传》第二十回:“自此梁山泊十一位头领聚义,真乃是交情浑似股肱,义气如同骨肉。”2、比喻左右辅佐之臣。《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汉书·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於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3、辅佐;捍卫。《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汉书·路温舒传》:“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 4、指拱卫首都或某一中心城市、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地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牟,三国之股肱, 邯郸之肩髀。”唐·李德裕《序》:“旋以股肱近地,河关要津,爰辍信臣,再监戎旅。”《英烈传》第二十回:“今常州府及宜兴、广德、宁国、镇江等处,正是金陵股肱,若不即取,诚为手足之患。”

日月得重光,即日月重光,汉语成语,音rì yuè chóng guāng,意思是为太阳月亮重放光芒,比喻经过一番动乱后出现新的清明局面。出自《尚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宋书·孝武帝纪》:“皇家造宋,日月重光,璇玑得序,五星顺命。”

星缠,音xīng chán。意思是如列星环绕。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宝铰星缠,镂章霞布。”

遯荒,音dùn huāng,亦作遁荒。出自《书·说命下》:“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孔传:“既学而中废业,遯居田野。”意思是逃避、逃走、隐藏、消失于荒野之中,后用以称隐居荒野。

太伯,音tài bó,一般指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名泰。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公亶父,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兄弟三人。泰伯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前1123年,太王有意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立勾吴。《诗经·皇矣》曰:“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刘昭云:“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旧宅,其井犹存。”

曹臧,即春秋时期曹国子臧,姬姓,名欣时(一作喜时),春秋时期曹国公族,曹宣公之子,著名节士,有让国之贤。曹宣公死后,公子负刍杀太子自立,是为曹成公,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晋国抓住曹成公,想要让周天子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后世赞颂子臧让国之举,称赞子臧为节士,常以“子臧之节”“子臧辞国”赞颂品德高尚的人。公子欣时死后,后人念之,以名为姓,是欣姓起源之一,公子欣时为欣姓始祖。按:《晋书·载记·第十一章》:“恪曰:‘公醉乎?何言之勃也!昔曹臧、吴札并于家难之际,犹曰为君非吾节,况今储君嗣统,四海无虞,宰辅受遗,奈何便有私议!公忘先帝之言乎?’”曹臧:曹国公子臧;吴札:吴国公子季札。

覩,音dǔ,古同“睹”,见;看到;察看。东汉·许慎《说文》:“睹,见也。”《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

遗弓剑,音yí gōng jiàn。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阳周县故城南桥山……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后以“遗弓剑”为帝王死亡的委婉语。唐·杜牧《河湟》诗:“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冯集梧注:“《唐会要》:宪宗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崩,年四十三。《水经注·河水篇》: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宋·王珪《奏告福宁殿景陵宫永昭陵表》:“恭惟皇帝,功烈被世,威灵在天,遗弓剑于桥山,陈衣冠于汉庙。”

缺斧斨,即破斧缺斨,汉语成语,音pò fǔ quē qiāng,意思是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出自《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清·方苞《周公论》:“故破斧缺斨之后,衮衣绣裳,驻大师于徐兖之间,俾东夏无摇心。”

三章,音sān zhāng,或指于谦给朝廷上的三次重要奏章,亦或“三”是泛指,是“多次”的意思。

凭,音píng,此处作无论、听凭、任凭的意思。

翕訾,音xī zī,语出《尔雅·释训》:“翕翕訾訾,莫供职也。”郭璞 注:“贤者陵替奸党炽,背公恤私旷职事。”后因以“翕訾”谓小人相互勾结,朋比为奸。宋·李纲《第二札子》:“然君子小人尚犹混淆于朝,翕訾成风,殊未逻听。”清·恽敬《读<鲁仲连邹阳传>》:“夫翕訾者据高位,愚贱者伏先亩。”按,《诗·小雅·小旻》“潝潝訿訿”,《荀子·修身》引作“噏噏呰呰”,《汉书·刘向传》引作“歙歙訿訿”,并字异而义同。参阅清·郝懿行《尔雅义疏》。按:訿,音zǐ,古同“訾”,《康熙字典》:“《集韵》同訾。《诗·大雅》臯臯訿訿。《毛传》訿訿,窳不供事也。《朱传》务为谤毁也。”

“三章凭翕訾”,意思是,于谦多次上奏章,弹劾奸臣,议论朝政,从来不顾及朝堂奸党对自己的攻击与孤立。

祁连冢,音qí lián zhǒng,《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死后,武帝为了悼念他的战功,专门将他的坟墓修得和祁连山山形一样。后用为咏将军冢墓之典。唐·吴融《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其一诗:“细柳旧营犹锁月,祁连新冢已封苔。”

石子冈,音shí zǐ gāng,又称聚宝山。在今江苏南京市南,聚宝门外。石子岗古墓葬群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东向花村。《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葬者依焉。”宋《景定建康志》卷17“石子冈”条:“在城南雨花台侧,上多细玛瑙石,俗呼为聚宝山。《图经》:俗说此冈多细花石,故名石子冈。”《陈书·任忠传》:“隋将韩擒虎自新林进军,忠乃率数骑往石子冈降之。”石子冈自古为乱葬冈,是汉、六朝及明代墓葬的集中地。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的小女儿孙鲁育(字小虎)被诬谋反,遭杀戮后草草埋葬于此。东晋初年的名士谢鲲(字幼舆)亦“以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亡,假葬建康县石子岗,在阳大家墓东北四丈。”

十世宥,音shí shì yòu,典故。春秋时,晋国范宣子杀叔向之弟羊舌虎等,并囚叔向。祁奚见宣子,曰:“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后因以“十世宥”谓功臣后裔即使有罪,也应予宽恕。亦作“十世宥能”。《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此等犹将十世宥也,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唐·韩愈《寄卢仝》诗:“苗裔当蒙十世宥,岂谓贻厥无基阯。”晋·潘岳《马汧督诔》:“我虽末学,闻之前典,十世宥能,表墓旌善。”

百夫防,音bǎi fū fán,“百夫之防”的省称。出自《诗经·国风·秦风·黄鸟》:“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这首诗记述了秦国秦穆公,在去世时大搞活人殉葬。诗中提到“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和“子车针虎”都是秦穆公生前比较亲近的贵族,但也被殉葬于坑。《史记·秦本纪》记载:“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穆公死后,有一百七十七人一起殉葬,其中不乏像子车三良这样的贤能之人。“维此仲行,百夫之防”的意思是,子车仲行的才干、能力可以与百夫(犹众人,多人)相当、等比。本条诗话所引诗句“难赎百夫防”,表达了作者对于谦被明英宗在“夺门之变”后被冤杀的不平与惋惜之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