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婚姻育儿青春

小学“默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18-08-21  本文已影响52人  高原野菊花

“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与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一二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默读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常常伴随着朗读教学而共同存在。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默读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往往会出现只具其形而不具其神的“伪阅读”现象。究其原因,学生课堂学习不得法。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引领过程中,只是在做形式上的简单的被要求,而没有对默读的方法进行有效训练和指导。

一、轻声带读,训练学生用眼看,用心读的能力。

默读,又叫目读。即:用眼看用心不出声的阅读。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从小声“轻读”阶到无声阅读的阶段。初次练习时,教师可以一边范读,一边让学生借助指读用心跟读。从小声跟读到不出声、不指读的“心读”。在“形”上做到不动嘴唇,不发声音。在“神”上做到心随眼到,眼到心到,快速阅读,心领神会。从一字一词的精准朗读到一句一段默读实践,分阶段针对性训练,逐步提高。最终达到一目一行、两行乃至一目十行的超高标准要求。正确的默读方法应该是只依靠视觉而不能借助“唇动”或“指读”的辅助来进行的阅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由浅入深,从规范到科学,逐步培养,形成习惯,才能逐步掌握默读要领,提升阅读质量。

二、评价导向,培养默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默读兴趣浓厚,他们自主学习潜力才会得到充分发挥,自信心才会不断增强,学习也才会更深入。关注默读速度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其阅读质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与发展,不打击挖苦,充分肯定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态度,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是非常有效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被信任或夸赞。不管说者真心与否,给予被评价者的都会激发其虚荣心,一种无穷动力源泉。因此,善于给学生戴“高帽”,让孩子们在沾沾自喜中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必将实现被动的“要我读”为“我要读”的主动实践,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月寒。”一句鼓励的话语,也许就能成就学生美丽梦想的实现,相反,一句伤人的语录,可能就会把孩子拒之学习门外。因此,呵护孩子的心灵,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不仅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学生行为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有效转变。

三、体验“真阅读”,培养默读自信。

在默读教学实践中,浮于表面热闹的读“望天书”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孩子们的阅读却成为“有口无心”的假阅读,这在低年级较为普遍。强调培养孩子们默读自信是提升阅默读质量,养成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让学生真正做到眼到心到的进行扫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才是“真阅读”。也只有充分调动多感官参与阅读实践,把眼、脑、手等全面协调于默读,建立默读自信,他们才会在阅读时不断提高自己,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一年级孩子进行阅读教学时,为了让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正确的认识逗号,句号,就要求孩子们边指读,边用圆圈圈出逗号,用方框框出句号。在反馈时,孩子们对逗号、句号的形状进行区别,其意义和用法也有掌握。

四、掌握默读技能,形成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实现自主阅读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高效默读的重要方式。默读方式多样,包括略读、浏览、精读等。针对不同的文本,选择恰当的默读方式进行阅读,将针对性的提升阅读质量。如∶读报,看新闻就适合浏览式阅读,故事会等小人书就适合略读,知道故事梗概就行了,课文要求背诵篇目就需要精读来加强理解。

学习是一个吸纳与输出的辩证统一体。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学习金字塔》中将学生学会之后“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的效率值认为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这里强调的输出就是一个知识的重建与再创造过程,也是形成学生阅读期待的重要抓手。因此,建构小组学习团队,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默读后分享阅读成果,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取长补短,这是默读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班级学生多,而老师要逐一监控其默读质量是不现实的,而差异的存在,必将通过小组学习展示其学习能力。在小组内你读我看,我听,我补充,我监督。实现生生参与,师生共读的良好氛围。不仅可以满足孩子好表现的虚荣心,还可以在班级营造读书氛围,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五、丰富读书活动,形成默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赋予,而在相机诱导。”默读往往与朗读共同存在,单一的阅读方式只能是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文特点引领学生或用琅琅书声朗读,或用静思默想的默读读出文本的味道。不仅可以缓解阅读的疲劳,还可以陶冶学生情趣,减轻学生思想压力,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比如:快速浏览课文,就适合选用默读进行学习。它不仅阅读速度快,而且读者有更多思考的空间。而品读好词好句,重点句段,就应该选用大声的朗读去品味,这样,便于记忆,也适合于读者揣摩词句的意境和思想内涵。某教师执教《少年闰土》一文时,对“我们在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一段时,就利用默读教学首先进行学习,让学生边默读边勾划这一连串的描绘闰土捕鸟时的动作的词语,体会文本描写的生动、细腻。在文本学习结束时,老师则利用朗读进行教学,要孩子们结合想象大声朗读,读出表现闰土乡土生活的快乐,用重音突出这一连串的动词,孩子们读的异常过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