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娃馋哭,这部美食纪录片还藏了干货十足的3堂课~
陈晓卿离开央视后,播出的“舌尖”3 豆瓣仅有 3.7 分。
作为“舌尖”老粉,叮当很痛心,这那是“舌尖上的中国”,明明是“舌尖上的饭馆”……
所以听到陈晓卿的回归大作——《风味人间》开播,真的非常期待。
不出所料,这部纪录片一播出就火了!
这部《风味人间》跟舌尖系列的区别是什么呢?
叮当带小包看完发现:这部简单的美食纪录片,不仅让娃馋哭,还能学到了干货满满的3堂课~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部《风味人间》,是从全球化视角出发,展现中国美食的独特性,探讨历史演化过程中中国美食的流变,探索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一部美食节目的背后,更是世界文化(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哲学与爱的3大课堂。
20多个国家的文化
导演走访了20多个国家,将中国美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实物做出对比,既讲述了不同的美食文化,又呈现出世界人民那异曲同工的处理方法。
纪录片第一集主题《山海之间》,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出发,介绍在复杂的地貌和多变的气候条件下,人们是如何因地制宜来创造美食的。
除了我们国家的地理美食文化,如新疆库尔特的手抓肉、呼伦贝尔的奶桶肉等等,孩子们还能了解到更多国家的文化习俗。
其中“安徽火腿PK西班牙火腿”这一小节,讲到西班牙的火腿文化:
在西班牙人眼里,火腿的地位相当重要。西班牙火腿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有逼格的美食之一。(西语名称为Jamón,特指使用猪后腿而制作的火腿,如果是使用猪前腿制作的,西语名称则叫Paleta)
其中伊比利亚火腿最为名贵,和中国的晾晒制法不同的是,伊比利亚的火腿都在酒窖中腌制。
火腿需要定期涂油,严格规定肉面的朝向,甚至需要规定窗户开合的角度,从而控制酒窖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热爱艺术的西班牙人制作出的火腿,随意割下一片,都像是精致的艺术品。
最后,这些发酵完成的优质火腿,以冷切的方式就能单独上餐。
而且,他们还有一套“现切现吃”的仪式:吉他手弹着弗拉门戈,切片师挑刀片火腿,听他讲解西班牙历史或是火腿类型,然后从刀口接下一卷火腿片……
第二集主题为《落地生根》,其中一节介绍了散发着黄油香气的法国可颂和法棍。
可颂为什么叫可颂,又为什么做成月牙形呢?
法语里,可颂叫croissant,意思是新月、月牙、峨眉月。音译过来就是“可颂”。
可颂最早出现在1683年。当时土耳其在黎明时分偷袭维也纳,这场突袭被一个名叫Adam Spiel的面包师发现了。
面包师并拉响警铃,帮助维也纳击退了土耳其入侵者。为了纪念这一胜利,面包师创造了可颂,并以土耳其的新月象征为造型。
食物中的科学世界
孩子们吃到美味的食物,但一定没有在显微镜下看到过,食物烹饪过程中最细微化学变化。
比如,哈萨克族人制作马肉马肠,我们看到冰天雪地里保存的马肉上冰花的生长。
这些镜头都是来自奥地利高速摄像机,每秒2000帧,可以记录下分子的运动。
这才呈现出食物演变的过程,让孩子们看到微观世界中的美丽。
这种奇观影像的呈现方式不仅制造惊喜感,更增加孩子对食物的理性认知。
大家都知道螃蟹要蘸醋食用,为什么呢?
在显微视角下发现,原来是酸性物质醋在接触蟹肉时,蟹肉像孔雀开屏般炸开了,肉质更加丰盈。
这样科普性内容让原本的美食充满科学的理智,让吃变成了一项具有知识拓展意义的科学活动。
食物背后的哲学与爱
虽说食物好吃很重要,但《风味人间》还告诉我们,“和谁吃”更重要。
围坐在一起吃羊肉、吃马肉的哈萨克族人,哪怕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们身上的快乐与满足。
一起上山割笋的夫妻,劳作时互相搀扶、互相帮助,归来时一起做饭、一起聊天,生活简单却幸福。
好吃的东西,只有和爱的人一起吃,才会有意义。
除此之外,《风味人间》更让我们意识到,吃饭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得到美食,就必须得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游牧民族要经过七天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火腿要经过整整一年的腌制风干才能上桌,最好吃的山笋长在阴冷潮湿的山林间,珍贵的蘑菇生在最干燥荒芜的沙漠里……
其中最打动人的,还要数台湾父子“镖旗鱼”了。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有点好奇:什么是“镖旗鱼”?
镖手必须拿着20多公斤的三叉镖竿,站上镖鱼船前端的镖台,只用两脚掌勾住两条环状布块固定支撑,在六七级的大风天搏命出海,只为完成一场“叉鱼表演”。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繁琐危险的捕鱼方式呢?
因为只有“镖旗鱼”才是对海洋破坏最小的捕鱼方式。渔民们依赖海洋生存,但也尽最大的努力保护海洋。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始终保留着对食物的敬畏心,明白必须有所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这些都告诉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道理。
编辑整理:叮当派;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素材源自食帖、一读、乐逢法式厨艺、万达电影生活。
娃不爱学习?学习遇到难题?
如果对其他鸡娃神器感兴趣
就来叮当快乐学科商城挖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