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一本书文化属性

随缘惜缘不攀缘——读《遥远的救世主》

2014-07-21  本文已影响790人  jinyuwhy

在这次看书之前,我对这本书只有内容上的了解,但对内涵却没有思考过。当时只是为“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随缘惜缘不攀缘”这样的富含一定哲学性的话语着迷不已,以为这就是真谛,这就是我可以拿来凭恃的结论。但其意若何,不得而知。而且,对书名《遥远的救世主》作何理解也从未想过。
而今看来,这一切,都在一个恰到好处而已。

首先插一句题外话,在我看某一本网络小说的时候,一个修真者在讨论神,说她很怀疑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或许说,神也只是普通的修真者,只不过,他在某个领域内的造诣特别高,掌握了这个领域的法则。这个设定,我觉得特别好,也十分认同。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威性的是道,是世界的规律,也就是丁元英口中所说的“文化属性”。这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本来面目。还记得丁元英和韩楚风打赌那一次,丁元英劝韩楚风暂退一步,让两个副总裁先争斗,在韩楚风表示疑惑的时候,丁元英说“这是文化属性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里所讲的,就是规律了。在一个文化属性下,就有这样的规律,两者是两位一体的。
“神即道”,主体是“神”和“道”两者。道就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神就是掌握、利用规律的那个人,两者也是一体的。如果想成为神,就应该是利用规律,遵循变化,恰到好处。
如丁元英在王庙村写下的神话,那份送给芮小丹的礼物,那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杀富济贫,那场透着无赖脾性投机色彩的化缘。就是在利用规律,是以文化规律为武器来以有心算无心。普通人无法预见无可感知,只能被支配。我想丁元英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就在这次看书之前,我对这本书只有内容上的了解,但对内涵却没有思考过。当时只是为“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随缘惜缘不攀缘”这样的富含一定哲学性的话语着迷不已,以为这就是真谛,这就是我可以拿来凭恃的结论。但其意若何,不得而知。而且,对书名《遥远的救世主》作何理解也从未想过。
而今看来,这一切,都在一个恰到好处而已。

首先插一句题外话,在我看某一本网络小说的时候,一个修真者在讨论神,说她很怀疑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或许说,神也只是普通的修真者,只不过,他在某个领域内的造诣特别高,掌握了这个领域的法则。这个设定,我觉得特别好,也十分认同。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威性的是道,是世界的规律,也就是丁元英口中所说的“文化属性”。这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本来面目。还记得丁元英和韩楚风打赌那一次,丁元英劝韩楚风暂退一步,让两个副总裁先争斗,在韩楚风表示疑惑的时候,丁元英说“这是文化属性是“神”。

神迹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天道”了。
但我的水平,面对如此境界,只能仰视一二,偶尔想起,就瞻仰一下,提醒自己别忘了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但在本文中,我更感兴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道”。在我的感觉中,“天道”是四维的,“人道”是三维的,“天道”比“人道”要多一个维度。

在我看书的时候,常常心折于其中人物的随性自然,不管是丁元英、韩楚风,还是肖亚文、芮小丹。他们都有一种洞悉豁达的脾性,有“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洒脱。肖亚文在想请朋友吃饭结果被搅局的时候,讲了一个故事,说了一句“随缘惜缘不攀缘”,我想这就是人道。是人与人交往之间的洞明练达与随遇而安,是天道折射在人间的恰到好处。
珍惜现在珍惜所有但不生搬硬套强行而为,不往上硬凑。一切事物都会留下对应的痕迹,而我们所谓的自然,也就是由心而发的一些声音和举动,归根结底还是要把判断的秤放在心上,不为自己的私心所动。让自己跟随者既定的规律运行,恰倒好处地做一个“明白人”。
其实,如果能在生活中做到这一个境界,又该是多大的荣幸啊。

最后,再说一下书名《遥远的救世主》,书中曾提到这么几次:“文化属性决定文化的强弱”、“人的心中都存在一种救主文化,渴望被拯救”。针对王庙村来说,积贫积弱,是文化属性决定的,输血式的扶贫,改变不了这个面貌,也体现出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想要根本性地改变这个面貌,必须改变文化属性,所以文化属性就是这个救世主。但文化属性的改变不是容易的事情,是历史的使命。想要救世主真的到来,还特别遥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