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没什么不好的
有一位朋友常常看我分享的书单,于是她推荐我她最喜欢的美学大师蒋勋的书,让我偶尔也感性一下。她推荐我看《孤独六讲》《生活十讲》,今天只看了一部分《孤独六讲》的内容,简直再喜欢不过,因为我感觉他的文字也不是我想象中的小清新,更不是感性,反而是充满观察、自省式哲学意味。
摘录一些有感触共鸣的语句,分享给大家:
我们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们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们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
对很多人而言,第一个恋爱的对象就是自己。
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的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柏拉图
我可以在父母面前感到非常孤独……而这并不牵涉我爱不爱父母,或父母爱不爱我的问题。
他们告诉我:在任何反右运动中,都不要做第一个发言和最后一个发言的人,就看发言得差不多了,大概知道群体的意思时才发言,也不能做最后一个,因为容易受批判。
他(鲁迅)一直在出走,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心灵的思考者,他必须保有长期的孤独。
美如果加上特立独行,就会变成罪。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
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
儒家文化固然有乐观、积极、奋进的一面,但是我觉得儒家文化最大的致命伤,就是始终不敢正视死亡。
儒家谈死亡非得拉到一个很大的课题上,如“舍生取义”、“杀生成仁”,唯有如此死亡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自小接受的训练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死亡,可是人的一生有多少次这种机会?
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
生命真的有意义吗?儒家文化一定强调生命是有意义的,但对存在主义而言,存在是一种状态,本质是存在以后慢慢找到的,没有人可以决定你的本质,除了你自己。所以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必须先意识到存在的孤独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
我认为,对人性的无知才是使人变坏的肇因,因为他不懂得怜悯。
我认为,真正的情欲就是彻底了解自己的身体,包括所有的部位,从外表看得到的到内脏器官,甚至分泌物,但不能先有结论。
——蒋勋《孤独六讲》
以上,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