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lì)

2018-01-21  本文已影响23人  沙沙1905

看完京华烟云的时候心情不是很美好,战争的残酷让我不好受,初初翻了一下风声鹤唳又是接着写那个时期的,写博雅、老彭与丹妮的故事,说实话我并不是很想看了(心太塞),加上刚开始那部分写得有点看不下去,不过后来看了一些书评还是决定好好读一下。

书里的女主三次更名:莲儿、梅岭、丹妮代表了女主的三个不同阶段,丹尼是她的重生。博雅就像是老彭与丹妮的媒介,他与丹妮的阴差阳错、各种误会,造就了老彭对丹妮的陪伴,佛系老彭创造了丹妮的灵魂,亦爱上了丹妮。丹妮对老彭的大爱、对众生怜悯拯救苦难中的百姓的感动,对老彭的依赖,同时也爱上了佛系老彭。虽然我觉得老彭和丹妮更为合适,但是当博雅感受到丹妮爱上老彭时选择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们时,还是让我很痛心,爱情无关对与错。

书中描述战争中普罗大众的生活场景画面感极强,每每读到都觉得心也跟着揪起来了。京华烟云中陈妈和陈三的故事在本书中延续,很多时候事情就是那么的巧合,又那么的不巧,战争迫使陈妈与儿子分离,寻寻觅觅几十年而不得见,在大限将至时得知儿子的消息,苦撑到见到儿子那一刻,失散几十年的儿子终于在陈妈临终前见相见也真是一大幸事。陈妈一生节省还想着将自己一生一文一文攒下来的钱(其实已是没用的,已不流通的钱)留给儿子,还有在文末也是一位母亲为了不拖累自己的儿子们,在晚上大家熟睡后从船上跳到河里,母亲们总是如此让人感动。看到陈妈临死前交代后事,期望能有一口好棺材收纳自己时,让我想起我奶奶生前早早就准备好棺材墓地,期望自己百年后能有好一方归属能入土为安,还记得她以前总担心她走后我们不去祭拜她,其实应该是怕我们忘记她吧。当在这世上最后一个还记得你的人生理死亡时,这意味着你来到这个世上的事实已经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你的存在了。这个阶段的死亡,才是你真正的死去。这是不是我们每年清明春节祭拜祖先的缘由呢?

在书中关于红玉没能和阿非在一起,博雅觉得:祖父像一个幽灵,什么都不管,却控制了家中的一切。只是住在这个院子里,潜心思考,让一切顺自然发展,这不是很怪吗?” 让我再次感受道家的无为而有为。

回望林老先生的三部曲:三位睿智的人,《朱门》里有杜忠崇尚儒教,一直坚信天理永存,天道有常,循环不息;《京华烟云》里有姚思安信奉道教,无为而有为、存在即合理,希望过回归自然而不受教条约束的生活;《风声鹤唳》里有老彭相信佛教、悲悯众生,以慈悲之心帮助在苦难中的百姓。这是不是林老先生对儒道释的诠释呢?

摘抄部分老彭与丹妮关于佛家的讨论:

智慧要靠自己努力获致。每个人心中的都有慧心。佛经云:‘一念为人,一念成佛。’高度的智慧永远在我们心里;那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失去,时间一到,自然会有‘顿悟’发生。

宗教和学问是无关的,那是一种内在的经验。所以《六祖坛经》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种较高的智慧就是禅那。” “禅那是什么?”  “是一种直观的智慧,较知识与学问更为高超。佛心以知性和同情为基础,完全看个人的宗教禀赋,有些人永远看不出慧光。正如佛经所说的:激情像密云遮日,除非大风吹来,不见一丝光线。有些人以为读经就能获得智慧,有些人以为遵行宗教仪式就能获得积业,大多数的和尚也都这么做,这一切都是愚蠢的。六祖几乎是文盲,在一座庙里的厨房里打杂。就是这种更高的智慧使他成为佛教禅宗的祖师。他用人类自身来教导‘顿悟’,抛开了经典、教义和神像。”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过去和现在的行为所决定。

老彭为丹妮拿了几本禅宗的佛经,有《楞伽经》《六祖坛经》和《证道歌》。前面六祖的生平使她尤为感兴趣。老彭不想太快教她,他叫她背《证道歌》及《禅林入门》中的诗句: 何为修福慧,何为驱烦恼,何毒食善根。

去贪修福慧,去嗔驱烦恼,贪嗔食善根。

观彼众生,旷劫已来。沉沦生死,难可出离。贪爱邪见,万惑之本……

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唯臭秽。不净流溢,虫蛎住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走上山丘,走下山谷,走到腿累为止。只有身体自由,灵魂才能自由。她静坐在那儿,任思绪乱飘乱转。有欲有苦;无欲得福。”

老彭笔直地盯着她说:“大风一再吹过,我想你心里的乌云已一扫而空。我想你现在能够明白了。你眼见那孩子出生,也看到他死去,你也许觉得他可怜,因为他短命,而我们都希望活久一点。这就大错特错了。长命比宇宙又算得了什么?我们都活过一生,但是我们都没有看清生命。”

    他继续说:“悟道的基础就在看清楚生命。但是要看清生命,必须先除我见,除去自己和别人——‘你’和‘我’——之间愚昧的差别。这种觉悟能使我们解脱一切悲哀和罪恶的情绪。我们活在现象界里,一切全是感官和有限智慧所生出来的错觉。殊相与共相的差别只存在于这个世界中。一切人类的激情、贪念、愤怒、迷惑、憎恨与挣扎、空虚的欢乐与失望都是由这种愚蠢的幻象产生的。只有智慧者怀着高超的天赋,能看出这种差别的谬误。我们出生、繁殖、死亡的现象只是幻影罢了。只有不分自己和别人,不分宇宙和众生,我的心灵本体才是真实的。《金刚经》说:如果我佛一刻含有自我和他我,生命、宇宙和我的见解,他就不再成佛了。但是我们生为肉体之身,难免要愚蠢地抓住这些独断的分别。解除这些你与我、殊相与共相的感官差别,就能回复较高的佛性智慧,由此就能产生一种普遍的怜悯和无私的慈善心。‘行慈悲不仅要付出实物,也要付出无私的仁慈和同情。’一个人免除了自我的幻象,就可以解脱一切的由自我而生的悲哀与痛苦,进入非有非无的境界,能享受‘大莲座’上我佛的庇荫。”

无知业受生。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忘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为什么有更高的智慧才能了解佛道,为什么一般人很难脱出感官差别的错误。一切有生有灭;只有心灵不灭,因为它超越了生死的循环圈,也超越了有与无的境界。”

“那么一切生命都是空的?”

    “空只是一个字眼罢了。所谓空虚,只是说它不真实。但真实也只是一个字眼,是由我们习惯力所产生的见解。大家把涅槃误解为空虚或灭绝,其实只是个体不存在了。我们活在一个有限、充满制约的世界里,无法想象绝对和无条件的意义。所以我们才说它‘空虚’。”

    但是丹妮对“业”的学说——也就是现世生命的因果律——尤其是“罪愆”和“孽障”比较感兴趣。

    “但是我们已经出生了,该怎么活呢?继续活下去,结婚生子难道不对吗?”

    “婚姻和爱情都是孽业法则的一部分。我们有身体,也有爱和欲,爱欲又带来种种失望。活在业的世界里,我们屈从孽业法则,面对无法避免的罪愆和报应,因果律到处存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我必须活下去,生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将来,是接近智慧呢,还是沉入悲愁的深渊里。现世的生命使我们被爱憎所缚,爱憎本是一体的两面。你说你曾恨过博雅,那是因为你爱他,正如现在你知道自己还爱着他。我们都有朋友、亲戚和各种私人关系,要完全摆脱感官的欲望是不可能的。但是知道爱憎是由我们的感官以及‘你’‘我’的差别心而来,就可以达到博爱众生的幸福境界,超越个人失望的悲哀。”

    然后他教她《楞伽经》中诵佛的名言: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而焰。

    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观音菩萨一定蓄意让丹妮吃

《证道歌》说得好: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活在“业”的世界里,佛系老彭也逃不出“业”的法则。就算现象世界只是幻影,他对她的感情也非常真实。一个人愈伟大,爱情便愈深。

风声鹤唳(l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