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谈掤劲(8)
练太极拳的拳友都知道掤劲这个名词,那什么是掤劲呢?
我现在的理解,掤劲就是顶,如果你只会用肩、手臂的力量往前扛住对方,那就只能称呼为顶;如果你不需要肩、手臂的力量,能把脚底的反弹力量调到接触点上阻止住对方,那就可以叫掤,这个力量在身体的输送过程中,会在各关节、肌肉消耗,消耗得越少,掤劲越大。绝大部分成年人,身体各关节部位已经不在最合理位置,关节已经开始僵硬,一遇外力,肌肉又自然摒紧,所以推手时只能用肩臂之力扛着,那就只能叫顶。传统的推手训练方法一开始是可以用力的,这有好处,好处是,练不出高深功夫的话,至少能学会擒拿、摔跤。但有坏处,坏处是,很多人可能会顶一辈子而找不到真正的掤劲。现代社会,学会擒拿、摔跤其实也有用处的,至少可以去做城管。
还有一种对掤劲的理解,认为身体结构摆对了,能在静态时扛住对方的力就是掤劲。所以训练时,会把学员各个部位摆到位,一试,很灵,推不动、也拉不动,据说是有根了。小的我也会玩这一招,跟我一位好朋友学的。这种训练方法以易太极为典型。后来小的我发现,用这种训练方法也是有机会练出高功夫的,不过估计出高功夫的几率不高,应该能比0高一点。为什么?我以后探讨拳架时再谈。
东拉西扯说了那么多,回来接着讲吴老师的故事。
去杨浦公园时间久了,跟吴老师关系也越来越好,我这人不太会说话,所以有个好处:喜欢听别人说话。有几次还跑到吴老师家里去听讲。吴老师家里住的是老式的五六层楼的那种平顶房,2010年为了开世博会,那个顶,估计被平改坡了。楼梯走上去,一层4、5户人家,房子不大,两室一厅,却是出奇的干净,一尘不染。我不知道是因为吴老师爱干净还是因为吴老师美丽的女儿爱干净。
在聊天中,吴老师告诉我,他十七岁时身体不好,没有去上山下乡,大好年代没有响应领袖号召去修地球,那就只能待在家里。在家里也无聊啊,不像现在可以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实在无聊可以像我一样搞个微信平台瞎掰太极拳。无聊怎么办呢,出门上公园玩。每天上午就去公园跟着无聊群众打太极拳,一来二去认识了一位姓苏的师傅。那位苏师傅功夫好,远近闻名。这样,吴老师就每天上午公园打拳,每天下午去师傅家推手。就这样,到四十岁时,有一天,吴老师发现跟人推手可以不用力,别人弄不了他,他可以随便摆布别人。更有一天,有一位强壮的横练朋友看吴老师练阴阳怪气的太极拳不顺眼。问:吴师傅,你这玩意到底能不能打?要不我让你打一掌试试。吴老师那天不知是不是用过类固醇,居然和那人试手了,当胸一掌过去。结果把那个人KO了,那个人是倒了,吴老师也吓懵了。从此以后,吴老师就不愿意跟人动手了。
吴老师那边说,我这边心里只打小九九:17岁开练,40岁出功夫,40减17等于23,我今年40出头,像吴老师一样刻苦再练23年,60出头了,还要练吗?
不过,吴老师接下来给我讲他的老师苏师傅的故事时,却让我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