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在怎样的天气,轻声读过一本书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与其说是读书人的节日,不如说是书商们的狂欢。当书籍变成了可以5折销售的商品,当读书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功利阅读,我开始怀念,那些单纯的读书时光,在初夏的白杨树下,在早上8点洒满阳光的教室,在雨中的凉亭。
这三个场景,几乎是刻在我脑子里的固定画面,它们美好到永远不舍得忘记。它们是我心中对于阅读的理想。
01:风吹过白杨树林
我的阅读启蒙老师,是初中班主任刘老师。
她大学毕业后分到乡中,教我们语文,也是我的班主任。我记得她总是穿一条笔挺的浅蓝色牛仔裤,经过你身边的时候有淡淡的香气。
对于一个乡村土妞来说,城里来的漂亮女老师,简直是梦中情人一般的存在。
让我从迷恋到彻底沦陷的,是那一堂朗读课:再别康桥。
我记得,那是一个初夏的下午,微风吹过教室外的白杨树林,教室的后黑板上整整齐齐写着一首《再别康桥》。刘老师穿着她的笔挺牛仔裤,悠悠地读着: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愿意做一条水草。
她读得慢极了,慢到我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诗句的意思。
她读得也柔极了,柔到我可以听到撑一支长蒿的划水声。
如果画面被摄影师定格,那一刻,我应该是口水流了一地。
在我十几岁的人生里,从来没有想过,书是可以那样来读的,诗是具有那样的魅力。在我有限的经验里,读书就是早自习大家拉着长声的大声喧哗,就是为了更快背诵古诗而快速的默读,是每节课文背后“背诵全文”的哀叹和焦虑。
总之,读书在我眼里,全无任何美感可言,更谈不上享受。——直到我在一个初夏的午后,和着风声,听过了那一首《再别康桥》。
“读书是美好的”——刘老师在我十几岁的心里,埋下了这样的种子。
也许她早已忘记那些细节,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画面,那一首抑扬顿挫的徐志摩。
过了十多年,当我再读诗,当我再读徐志摩,依然是对老师当年语调的,无限模仿。
02:早上8点第七教室的阳光
上大学时,我们全系女生最爱的老师,肯定是教俄罗斯文学的郭老师了。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郭女神。
女神大概40多岁,永远穿着无比得体的套装,梳着精致的短卷发,讲课娓娓道来,优雅至极。
郭女神最让人迷恋的保留曲目就是:一言不和就背诵。外国文学那么晦涩难读的人名,那么拗口的长诗,那么大段大段的对白或独白,她全部信手拈来。
早上8点,阳光斜射进第七教室的三楼,老师精致的卷发镶上一道金边,犹如外国文学中的女主角。她一边讲解文学概念,一边信手拈来地吟诵那大段的对白。你很难想象那是在背诵,那明明就是在朗读,像极了我们现在听到的话剧台词。
我们所有人听得目瞪口呆,哈喇子已流成河,一边感慨着她神一般的记忆力,一边憧憬着自己有一天也像她那般优雅知性。大学里并没有真正的美学教育,当年的郭女神,则是无形中给我们上过一堂堂美学课。
见识美,鉴赏美,追求美,成为美。
如果说中学时,刘老师给我种下的是一颗美好的种子,那么,大学时的郭女神,则给我们全系女生,种下了一刻优雅的种子。
她不教你如何优雅,她就是优雅本人,她种进了你的心里。
03:突然停电的午后,微雨透过凉亭枝蔓
你试过在雨中读书吗?
我试过。
我们全班41个学生都试过。
当然,还有教我们现代文学的,邓老师。
记得那天是下午的课,在第一教室,讲穆旦的诗歌。上课铃刚响完,教室里突然停电了。因为那天天阴得很厉害,停电后的教室几乎看不清黑板。
正在大家不知所措时,邓老师大手一挥:走,我们去读诗,我们去花园里读诗。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会觉得很酸,你们中文系果然啊,天天在读诗。
其实不是的,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学习枯燥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即便是讲到诗歌的部分,也没那么多时间集体鉴赏,更别说集体朗读了。
所以,当邓老师大手一挥,我们全班都沸腾了,简直飞一般的速度奔到小花园,占领了一个凉亭走廊。那还是我第一次上户外文学课,也是唯一的一次。
本来以为,老师只是把课堂搬到室外,讲课内容还是一样。没想到他完全变了花样。
那一课,全程都在让我们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一起感受诗歌的魅力,诗人的情绪。
不知不觉,就下起雨来,我们忍着偶尔打下的雨滴,继续读诗。
一直读到,雨下得太大,不得不离开。
我从未想过文学课还可以这么上,也从未那么全然地享受文字带来的原始触动。
那一刻,我觉得邓老师从一个古板的文学教授,变成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少年。
那一刻,我认定,文学应该是充满想象力的,而读书,就应该在那样微雨的午后。
文学应该是美好的,优雅的,充满想象力的。
而读书,亦应如此。
当我们读了太多的功利性的图书,当我们学了很多快速阅读的方法,也请不要忘了,有些文字,是更适合读出来的。
在一个非常适合的天气里,读一本恰到好处的书。
你,有多久,没有轻声读过一本书了。
在世界读书日,我用全无修饰的语言,写下这篇文章,献给我的老师们。
感谢你们让我感受到文学的美好,优雅和想象力。如果我还能够用文字驾驭自己的思想,那是你们给我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