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纵横战国的墨子,为什么会迅速消失?
战国百家争鸣,法家儒家各学派掐得欢,但要论其中最为奇特的力量,却当属墨家。
倘若翻看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各类史料,墨家在诸子百家中,似乎只是个简单的名字。有关他们的记录,总是简短几笔。但如果从这些简略的记载里透视进去,却会惊讶的发现,战国时代绝大多数的大事件,似乎都与这“简单”的墨家,有着剪不断的联系。甚至在战国历史走向的很多关口,正是这个学派,不停迸发出神秘的力量。
更叫现代人惊叹的是,记录了墨家言行理论的宝典《墨经》,在两千年前时,就集合了“小孔成像”“重力运动”“杠杆理论”等科学原理,仅以学术意义论,堪称领先当时一个时代。后世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多少划时代的发明与经典工程,都可以从《墨经》中找到源头。这个特立独行的学派,虽然在后世被不停的遮盖,但这一切,却依然是遮不住的风采。
为什么,这样一个充满华彩的学派,却在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如星光般掠过,然后就默默隐去了踪迹?这一切,都要先说说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一:神秘色彩的墨家
比起神秘色彩的墨家来,墨子的身份,至今也惹来争论。这位战国时代的通才,其学说曾与儒家比肩,又称“显学”。以《史记》的记载,他是宋国贵族后人,但近代以来,也常有外籍专家来凑热闹, 说他是印度人。争到如此激烈,却因一个不争事实:墨子,是一个思维领先于当时时代的人。
墨子,名翟。虽然是贵族后裔,但墨子出生时,他的家庭已早破落,出身平民的他,曾做过牧童与木工,然后从青年时代起游历各地,拜入儒学门下,却终于摇身成了叛逆者:他不但一生都在与儒家辩论,更拉起奇特队伍:他的弟子多达数百人,主要由城市平民和自耕农组成。成员称为“墨者”,有着严格到极致的纪律,甚至“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比起同时代的“学派”们,这个队伍,每一个都如同战士。
而比起墨子那收了后世无数膝盖的科学思想,墨子在当时更引起震撼的,当属他的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每一个,对于征战杀伐成习惯的战国时代,都是耳目一新。他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战争,崇尚节俭,甚至不会有音乐乱人心智的世界。为了这个世界,墨子的一生都在布道,甚至带领着墨家的子弟,投入一次次战斗,用战斗的方式去制止战争。墨家,也从此成为了战国时代, 极为知名的战斗团体。
甚至,在墨子的身后,追求“兼爱”的墨家,更是介入到战国时代的各种纷争里去,更不停被秦楚各大国的政客们所利用。尽管如此,墨家子弟赴汤蹈火的精神,依然演绎出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更有人认定,这些慷慨赴难的“墨者”,就是中国儒家精神的源头。
那么,为什么如此别样的墨子,乃至他的学派,会在接下来的数千年岁月里,默默隐于历史?或许,只要看看墨子与儒家的辩论,就能更明白。
二:墨子与儒家的分歧
身为昔日儒家的一员,墨子与儒家的分歧,究竟在何处?
首先一个,就是“天命”,比起儒家的相关思想来,墨家主张“非命”,即不相信命运,富贵与贫贱更不是上天注定,而是“强必贵”“强必饱”“强必暖”。门第贵族组成的秩序,就此被“非命”打的粉碎。而从“非命”引申开来的,就是墨子的“尚贤”主张,所谓统治者,应当由老百姓来选择他们心目中的“贤”。甚至“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也就是说,哪怕是手工业者与农民,只要有才能,就应当被推举。
而更颠覆的是,“尚贤”论连统治者也没有“放过”。所谓高高在上的天子,在墨子看来,也可以“选择天下贤王者,立以为天子”。各级官员可以“尚贤”,天子也可以“尚贤”,这新颖的主张,俨然挑战着当时的等级制度,因此也收获了荀子的“差评”:慢差等。
而比起这一类颠覆理念的政治主张来,墨子与儒家更对立的,还有他“三表法”的哲学理念。在认识事物的问题上,墨子提出了“三表”观念:即历史经验,所见所闻,国家百姓利益。任何一件事物,都要以这样的标准来考评。诸子百家种种政治主张,面对这“三表”,自然常见针尖对麦芒。
而在墨子的身后,后期的墨家,更把墨子的“三表”论进一步深化:在事物的论证上,墨家发展出了“或、假、效、辟、侔、援、推”七个推理模式,也就是通过假设,比喻,推理,类比等方法,获取事物的真相。这全新的思维模式,对于后世两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都是悄然的助推。
然而,放在两千年前,这样的墨家,却注定不会被统治者接受。比起儒家的理念来,墨家恰恰站在了君王统治的对立面。特别是当大一统的国家政权建立后,“独尊儒术”成为了主流,墨家的空间,自然也越来越狭窄。
而比起这样的边缘化来,墨子的科学思想,却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恒久闪烁着光芒:他的宇宙观念,“极限”“切面”的数学观点,还有对于“作用力”等物理理念的探索,影响都无比深远。曾经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学,确实沿着墨子的道路在走。尽管墨家的思想,在战国之后逐渐隐没,但其科学的火花,依然不停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