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想法

唐太宗说以魏征为镜,是在装吗?

2018-08-09  本文已影响91人  无量靠谱

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有许多人认为,李世民这么说,是政治作秀,是给史官看的。

靠谱君也一直这么想,直到----听了吴伯凡老师关于认知信道的分析。

我们的认知受信道影响

我们自己说话是感受到的自己的声音和录音机里播放的自己的声音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原因就在于一般听别人说话或是录音机的自己说话的声音是空气传导,而感受自己说话时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

这就说明,我们感知到的信息受信道的巨大影响。而且,特定的信道有它特定的噪音,噪音没法根除。当我们借助某个信道获取信息的时候,背景噪音作为一个前提,理所当然地干扰着信号,但是我们往往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唐太宗需要低噪信道

古往今来,不少皇帝习惯于从自己的亲信那儿获得信息。比如和珅,就是乾隆最亲近的信道。时间久了,乾隆们觉得只有这些信息是最可靠的,非和珅们说出来的东西都是不可信的——当乾隆们对这个信道产生无限信任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把这个信道里自带的巨大噪音给忽略了。表面上皇帝老爷天天都在获取真实的信息,过滤了各种不真实信息,实际上天天在获取大量的信道背景噪音。

《菜根谭》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但有,几个皇帝能清醒认识到,亲信作为信道自带噪音,会扭曲很多信息。袁世凯每天必读的特制版《顺天时报》,就是亲儿子给他的认知制造噪音。我们常常因为身处其中,就忽略了那些干扰项的存在,甚至以为不存在干扰项,以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就是真实的。

“人自愚,查人则明;人自智,查己则昏”。也许唐太宗多少次午夜徘徊,悟到了这种人性的短板。他需要一个噪音小的信道,以便看到真实的自我。

魏征就是合适的信道

魏徵少年时贫困,先是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所俘,为建德所用。建德兵败,复归唐,事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又为唐太宗所用。

魏征当然知道,作为曾经的太子党,只有耿直的定位才能顺溜地活下来,为太宗提供相对真实的信道。果然,唐太宗以其耿直,不杀,且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总魏征一生,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

太宗的确了不起,魏征也是真聪明。

实际上,我们每天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如看朋友圈、今日头条等,就是主动或被动(人工智能推荐)的固化了信息渠道及其背景噪音。这样我们也许感觉舒服,但借助于这样的信道获取信息,我们很难获得一个关于世界以及关于自己的真实认知。

好了,看来人活着真不容易。如果我们不跳出自身的惯性思维与固定圈子,从一个第三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与行为,就难免陷入自嗨。就像《黑客帝国》里活在母体里的那些人,其实是活在噪音里,却天真地以为活在真实世界里。

子曰,君子不器。如果魏征知道自己被当作帝王镜子传世,是否还会坦然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