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钟启泉

教学环境生活化,不应被弱化!(卫兵读书笔记之十一)

2018-04-21  本文已影响12人  卫兵读书

        钟启泉教授指出:从我国“教学文本”的生产与接受的实际运作来看,亟待研究的两个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

        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而由于种种原因,随着学段的提升,教学环境“生活化”日益式微,且有越来越弱之势。

        我们知道: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应当是促进学生学习体验、探究创新、走进生活的过程。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可见,学习是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课堂的。所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设计生活化的课外作业,让教学生活化是现代学习的最终归宿。

        教学环境生活化,就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切身感知现实生活,在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交流中,焕发积极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要达成教学环境生活化,可做如下努力: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轻松

        传统的教学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壁、整齐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学生……这样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功能,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1.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让学生在民主的宽松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

        2.教室环境的布置也要充满生活情趣。如讲台上摆上学生喜爱的花卉,壁柱上挂上学生自己挑选的名人字画或流行的语录,墙面上贴上学生发挥特长做成的各式各样手工,墙角或走廊处建立图书角、摆放学生喜爱的图书,闲暇之余就可以阅览等。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让课堂更形象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习应该“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自然。”因而我们的课堂也要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了解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学得更好。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现代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已深入教学课堂,它通过对形、声、光、色的运用与结合,有效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趣味。但一定要警惕唯技术化的倾向。

        2.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生活经验理论化,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解释说明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创建具有激情和生命力的生活课堂。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学以致用

        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地方,作业也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地方,并且让他们学以致用。各学科教材内容涉及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体验的机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动手实践,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能力,而且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让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化为实践知识。

       比如综合性学习作业《到民间采风去》,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家乡风俗民情;比如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风俗,深刻了解祖国传统的风俗民情;再如教学“尊老爱幼”的思想,设计让学生在身边发现和搜集“尊老爱幼”的故事。另外,还可以设计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在生活中学习。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又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总之,教学环境生活化,搭起学生从“知识世界”通向“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习回归到生活中去,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简单传授知识的弊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焕发教学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方面综合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