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想法散文

请尊重自己的职业

2019-02-09  本文已影响167人  心事淡淡

很多年轻人初出社会的时候,都曾怀攥美好的愿望,用所学的专业叩开职场的大门,如鱼得水地畅游于自己钟情的领域。他们理想中的职场生活可能是这样的:他们西装革履亮丽光鲜,皮鞋擦得锃亮,拎着笔记本穿梭在豪华的写字楼之间,一会打开app,一会慢条斯理地呷一口咖啡,然后在键盘上洋洋洒洒地植入他的专业知识。工作体面而轻松,薪水配得上自己的满腹经伦,人生颠峰似乎垂手可得。

而现实中他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睁开睡眼惺忪的熊猫眼,顾不得梳头理发,路边摊随便买2个肉包一盒豆浆,匆匆挤地铁公交奔赴一线,有的在商场出入口站街呟喝发传单,有的在卖墓地卖楼卖车,有的从一上班就开始拨打陌生电话,刚说完"你好"就被人骂骂咧咧地挂了电话。吃着15块一份的盒饭还在犹豫要不要把红烧肉换成萝卜片。

这就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专业与职业的错位。学电子的在搞装修,学哲学的在卖五金,学数学的在开餐馆,做医生的在修汽车。周围比比皆是,专业跟职业扯不上半毛钱关系。之前我曾以为象我这样,本来可以在写字楼卖大脑却不得不屈尊于市井,跟那些小学生初中生抢饭碗的,一定是怀才不遇的特例。可让我打脸的是,认识了太多曾比我风光,曾毕业于比我更好的高校的前辈,让我对职业有了崇敬之心。

"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要靠实力生活。"这不是笑话。它折射出的是对生活的无奈和屈从。你可能不爱你的职业,你却不能不尊重它,至少在你的专业还不能换成面包和奶粉之前。

其实,很多专业走出高校围墙的保护,屁都不是。

首先,专业的变现能力差。对于一个文科生,比如历史哲学,地理地质,政治经济,放在基础类课目让学生了解了解也就罢了,花好几年去学习这样的专业,真是祸害人生啊。哪个公司哪种行业需要我们去研究夏商周元明清,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去解剖赚钱的原理呢。扯远了,教育机制还轮不到我们在这里指手画脚大言不惭。其次,专业的变现过程慢。知识始终都可以开花结果,问题是你得熬得起这段春暖花开。所以,多数人会选择放弃专业,向面包低头,生存才是王道。老师教导我们说,只有专业才能缔造成果,可笑的是,大多数职场人赚来的钱,并不是来自于专业。他们卖服装卖设备卖墓卖房,唯独卖不了专业知识。再次,专业的变现渠道少。拿我们中文毕业的人说吧,能看得见的变现渠道就是发表文章换成稿费,或者帮人写文案编剧本,但这样的需求量实在太少,靠写作为生比工地搬砖头肯定死得快。最后,你的专业在领域里并不专业。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是指那些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多数人都不在此列。所谓的专业,只是一个名片罢了,专业达不到一定的高度都不足以糊口卖钱。

所以,很多读书人只能放下专业,埋汰于市井成为无可奈何的创业者,或者混迹于专业以外的行业苟且偷生。他们一边顾自怜悯怀才不遇,一边在老板眼皮底下混吃混喝。

"吃饭骂饭"的生存逻辑,就象爱情的三角戏。职业象老婆,你可能不爱却被迫厮守;专业象小三,魂牵梦萦却不得不放下。生活总是阴差阳错,爱拿穷人开玩笑。

老吴是我认识的在这个城市漂着的学位最高的学究了。他八十年代毕业于一个重点大学,分在当地一个变压器厂。当年可是红极一时的市直属企业,后来股份制改革的春风把他吹下岗了,他拿了几万块钱的安置费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起初一直想找他的对口企业,跑了几十家,要不人家是国企不要外地人,要不就是嫌他年纪大,大半年就在这个城市里耗没了。慌得方面便都舍不得吃,真是吃土的念头都有了。家里有个闺女正读初中,老婆是普通老师,都等着他的好消息啊。老吴心一横,就跑到一个卖灭火器的门店,不要工资只管饭,跑了业务再拿提成。第二年,他熟悉了这个领域,有了几个小客户,开起了自己的店,现在做得风生水起,早已过了千万。平时就穿着25块钱一套的工作服,在店里搬货卸货。有次我们相约喝茶,见他穿了一套笔挺的西服,从来没有的正式。我问他什么情况啊。他有些酸涩地说,这是他刚来上海赚到第一笔钱时,为了犒劳自己买的一套衣服,02年买的,1700多。那时候真不便宜,房子才3000一平。

"那时我刚从领导岗位下来,习惯了穿好衣服,讲排场。"他哈哈一笑。可后来开了店,每天搬进搬出的,不舍得穿,一直就放在柜子里没露过脸。再后来有钱了,讲排场的心却没有了。

卖电器的老李,写得一手好字,书法在大学拿过各项全能一等奖。老师也是全国著名的书法家,可谓师出名门。那时候看不见书法的出路,除了教书想象不出它的变现能力。来上海做电器生意是家族带进来的,他全家都在上海倒腾电器,新的旧的都做。私底下,我们几个穷酸文人小聚会,他还是挺愿意让我们称他是"书法大师",毕竟那是他的专业。而事实上,只要他一有闲时,他还是会铺纸研墨,即兴涂鸭。就象我经常去简书码几行字,自娱自乐一样。

能把专业变成职业,把喜欢的人变成家属,天下幸事,莫大于此。可遗憾的是,这种幸运并不常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