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三)
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课程改革要进行到底,倒退没有出路。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作为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旨在促进每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而不是“教化”和“训练”。
一、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这是诸多国家发展的通则,课程改革也是同样,应试教育使得我们的课堂异化、学校异化,人格异化,说的彻底一点,教育的使命和魅力当然无存。奴役学生、摧残人才的应试教育同当今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应当寿终正寝。当前制约课程改革的三个瓶颈是,一是高考制度之后,二是教育立法滞后,三是教师研究滞后。
二、新课程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而不是教化和训练。列宁早在《共青团的任务》里就强调了不能把教育归结为机械的训练。教育应当是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且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整套推进大众主义教育的改革方略,包括强化品德教育,关注人文教育,重视媒体教育,确立两种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打破了传统的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经验的基本框架,这是我国课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三、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配合和配套的经费的支撑,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的功能仅仅归结为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灌输”而缺失了“人格建构”,是经不起拷问的。课程即知识的偏见所带来的危害和教训,可以透视出我国基础教育的严重缺失。课程改革既然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运动,就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有强劲的专业话语的声音,也需要有一个积极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社会舆论环境。
钟教授的课程改革建议:1、我们需要寻求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合理的、适度的、透明的步伐。不进则退,冒进则废,慢进则毁,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2、新课程的实施呼唤一系列教育制度——包括教师教育制度、教育评价制度、问责制度、中介性监管制度——的确立,呼吁教育科学的重建。3、课程改革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舆论和配套的经费支撑。归根结底,课程改革是一种学校文化的转型。
钟启泉教授对课程改革的建议可以说为我们当下在课程改革探索过程中求知若渴的每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眼清泉,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