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这才是刘邦》第二十五章 不合理的工资
霸王?魔王?
鸿门宴之后,项羽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咸阳。从他踏入咸阳的那一刻起,这位日后的霸王俨然变身成了一个魔王。
为什么如此说呢?
因为,在他进入咸阳以后,咸阳城的结果,太史公他老人家是这样描述的: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屠这个字可以作为项羽的代名词,不是贬低,而是事实。那么项羽都干了些什么呢?
各位来随我一起看看。
首先,他杀了秦降王子婴。这位历史没有给他机会的君主,尽管他投降了刘邦,但最终却还是带着他的没有人知晓的强国之术,魂归老秦。
项羽的这一做法很不地道,毕竟人家好歹也曾是一国之君,即便是投降,也应该有着应有的待遇。
但不论是谁,在他项羽看来,就是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谁敢多言?
不地道的还在后面呢。
面对着如此富庶的咸阳城,项羽以及他手下的诸侯军尽皆动心了。在他们这些人看来,自己干的是为天下的事业!
说是朝不保夕也不为过。他们诸侯联军的每一个人都将是这天下百姓们的救世主。既然如此,救世主们为了你们不在遭受暴秦的压迫,简直是付出良多。而今,你们不应该给我们一些“补偿”?
于是,在项羽的默许下,各路诸侯联军纵兵掳掠!那一刻的咸阳,彻底的变成了人间地狱。到处都在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这还不算,当这些所谓的救世主将咸阳彻底掀翻以后,又把所有的财宝、美女全部打包,而后通通的带走。至于干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
看着这座往昔异常雄伟壮阔、宛若人间天堂,而今残破不堪、犹如修罗地狱的咸阳城,项羽的表情很是淡漠。
烧了它。
就这样,一条条火龙冲天而起。白昼里烟雾遮天,黑夜中火光“闪烁”!大部的民居、前秦的宫殿全部逐渐的消失在火焰之中,化作了一片片的废墟。
据说,那大名鼎鼎的阿房宫就是在这次大火中被焚毁。而这一次大火,竟一连烧了三个月才渐渐的熄灭(火三月不灭)。
经过此番折腾,咸阳城内一片狼藉。百姓哀鸿遍野,苦不堪言,果真是“所过无不残破”。
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对于项羽和他手下的士兵来说,他们掳掠够了,欺凌够了,似乎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奖励”,满足了他们的一切需求。
可是对于百姓来说,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秦统治时,虽严刑峻法,可何曾这样祸害过百姓?如今的项羽与诸侯联军呢?他们又做了什么!
就这样,项羽的这些行为导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当刘邦在咸阳的时候,秦人的表现是什么呢?
“喜、大喜。”
而这,就是一个所谓的“闾左无赖”和一个“光明磊落的英雄”的完整对比。我不再想多说什么,因为我永远相信百姓的选择。
即便项羽个人在如何的磊落光明,而这样的对比描述是出自于一直被人们认为对刘邦持有贬低态度的太史公之手。
我只能说,此观点是对先贤真实历史观、历史记述的侮辱。
可以说,那一刻,每一个关中的百姓都生活在颤栗与恐惧之中。他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罪?为什么每一个入主咸阳的人,不论他姓赢、姓刘、还是姓项,可遭难的一定是他们!
他们再也不想过这种生活。与其整日提心吊胆、受人欺凌,倒不如舍命奋起一搏!
于是,秦人看向了那此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战神”。他们的眼睛里,原有的恐惧已经逐渐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布满血色的愤怒。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
项羽,你所犯下的错、欠下的债,终有一日,会加倍偿还的!
《尚书 大甲》有言: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六韬武韬发启》有言: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
这句话,刘邦明白,项羽不明白。因为是否合乎人心永远是衡量一个帝王般人物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人心在,天下就在。
人心失,天下必失!
不合理的工资
前面说过,项羽在诸将面前已经彻底的摊牌自己与楚怀王的关系。但不论如何,明面上的工作还是要做好的。
所以,他尊奉楚怀王为义帝。但是,怀王,您被尊为义帝,也该拿出点好处犒劳大家吧?
可是,身为光杆司令的楚怀王还有什么能拿来犒赏大家呢?
自然是你分封的权利,以及附于你名义下的土地(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所以,明知自己是个空壳义帝,可是此刻的楚怀王也当真是没有一点办法了。他的“如约”之命,就那样的被项羽当做了耳旁风,甚至说,连个屁都不是(实不用其命)!
而把楚怀王解决好,那所有的一切权利,自然就都是项羽的了。这天下的土地,还不是他想要哪里,就有哪里?
但是,这一刻,项羽开始要面子了。也就是,要装一装。毕竟太过赤裸裸的表达出自己的贪欲或者说先可着自己来,难免会让人诟病。所以,项羽还要克制,那么,他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
自然是要先分封自己手下的一票兄弟,而后为自己称霸做铺垫了(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而对于这次分封,项羽还是下足了功夫的。
为什么如此说呢?首先我们先看看他都分封了谁。
汉王刘邦。封地,巴郡(今重庆市一带、郡治江州,今重庆市东北)、蜀郡(今四川省西部地区、郡治成都,即今成都市)、汉中(今陕西省秦岭南部地带、郡治南郑,今汉中市)。
雍王章邯。封地,咸阳以西,即原秦内史辖区西部以及陇西、北地二郡。
塞王司马欣。封地,咸阳以东到黄河,即原秦内史辖区东部。
翟王董毅。封地,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及所接壤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郡治肤施,即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
西魏王魏豹。封地,河东(原魏国西部,今山西省西南部地区,郡治安邑,即今夏县西北)。
河南王申阳。封地,河南郡(即秦之三川郡、今河南省西部黄河南部地区,郡治洛阳,即今洛阳市东北)。
韩王韩成。封地,无。
殷王司马印。封地,河内郡(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郡治怀县,即今河南省武陟西南)。
代王赵歇。封地,代地(今山西省北部及河北省西部一带)。
常山王张耳。封地,常山郡(即原赵地,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
九江王英布。封地,九江郡(即今安徽省合肥一带)。
衡山王吴芮。封地,衡山郡(今湖北省东部地区)。
临江王共敖。封地,南郡(今湖北省西部地区)。
辽东王韩广。封地,辽东郡(今辽宁省东部地区)。
燕王臧荼。封地,燕地(今北京市与河北省大清河北一带)。
胶东王田巿,封地,胶东郡(今山东省潍水以东)。
齐王田都。封地,原齐国中部临淄、琅琊二郡(今山东省淄博一带)。
济北王田安。封地,济北郡(今山东省济南市周围)。
西楚霸王项羽。封地,楚梁之地九郡(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东南部、以及所临近的安徽、江苏两省大部分地区)。
以上就是项羽分封的诸侯,共十八路。这些人里有的是熟面孔,而有的人以前都没有听说过。
那么项羽如此的分封究竟有什么用意呢?
项羽分封简图咱们先来看一下,这些生面孔。
首先是河南王,申阳。申阳者,前秦的瑕丘县(今山东省兖州东北)县令。大概在秦二世三年七月左右,申阳领兵攻下了三川郡,而后举部归顺于项羽,从入关中。
殷王司马卬者,前文曾出现过,被刘亭长阻隔在黄河对岸的就是他。身为赵国率军掠地的别将,他领兵攻下了河内郡,而后同样是归顺了项羽,西进咸阳。
田都、田安为田齐贵族,与臧荼一样,他们曾在巨鹿大战中立下了功劳,算是较早归顺于项羽麾下的一批人。至于共敖,则为楚国的柱国,也就是宰相。此人是楚国贵族的后代,据说与项羽私交甚密。番君吴芮前文曾出现过,算不上太重要的人物。由于他地处偏远,所以一直不太介入中原之争,权作了解即可。
好了,以上这几个生面孔已经简要介绍完毕。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他们几个之间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都是较早顺从于项羽,在项羽看来,都是跟着我混的有功之人。换句话说,这都是我的人。
那么除了这些人,剩下的那些熟面孔里,例如九江王英布。身为楚军猛将,在项羽看来,他的忠诚度经得起血与火的考验,丝毫不用担忧。
对于自己的兄弟,项羽也是比较大方。大笔一挥,这、你的了。那、你的了。大家最后都封了王,其乐融融。
可是大家注意一点,这些有功之人,是项羽阵营的有功之人,那么其他阵营的有功之人呢?
对于项羽来说,以上所列名单可以说,是他的亲信。而至于对其他有功之人的封赏,则完全看心情。
例如,前面多次出现的陈余先生。由于他放弃了将军印,没有领兵跟随项羽入关,而是选择自己创业去打渔(此事后文会提到)。在项羽看来,这人没有成为自己的亲信,可惜了。
但念在你比较有才的份上,我就封你三个县吧。
在秦末风云里,陈余先生也是个人物。因此,项羽的这次分封在他看来,不是别的,是施舍,是对他陈余的赤裸裸的侮辱。
因为项羽分封了那个陈余最恨的人!
于是这一刻,项羽为自己埋下了一个隐患。
另外,还有一位仁兄,项羽给忘了。说是忘了,实际上就是压根儿没想封你,那就是田荣。
作为齐国的实际掌控者,田荣与项羽的矛盾那是人尽皆知了。对于项羽来说,我不封你,我还要瓦解你。这还不算,有空我还要灭了你。
因此,不久后,面对着项羽的三分齐地的举措,田荣也是愤怒了。即使天下人都怕项羽,田荣,也要和他对这干!项羽再一次为自己埋下了一个隐患。
这是项羽对待“有功之人”的办法,那么对于原六国其他王呢?别急,在这呢。
原六国诸侯王,咱首先看看魏王豹。魏豹是前魏王魏咎的弟弟,秦军攻破临济后,魏豹逃奔楚怀王处。楚怀王倒也够意思,给了魏豹几千人马,让他去恢复故国。
魏豹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复国之旅,好在自己有着两下子,不到一年时间,他再次攻下了魏国的二十多座城池。
正巧项羽来了,便顺水推舟,号魏豹为魏王。魏豹一高兴,领着精兵就随从项羽入关了。可是他没想到的是,项羽这厮甚是不讲究。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可以看看魏豹最后的封地和称号,西魏王。
秦末项羽大分封简图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羽哥,我的东魏地盘哪里去了?
项羽回答,我要了,魏豹你就将就就吧。(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封魏王豹于河东,……为西魏王)
此时的魏豹只能仰天一声长叹,项羽,你坑我啊!
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不过,豹兄,你别着急。因为在不久之后,有一个人将带领你去讨伐项羽。
是的,不久后的确会有人带领他。
而魏豹从此以后,也就离不开那个人了。尽管有点儿小插曲,但直到死都是在那个人手里。
魏豹之后再看赵歇,这位仁兄也着实不易。刚被立为赵王,就面临着致命打击。在巨鹿城里喝了大半年西北风,好不容易以为熬出头了,能够称王整个赵国。
可谁曾想,项羽一下子把他赶到了代地!还把自己的故国一分为二!封给了曾和自己共患难过的丞相张耳。
赵歇尽管摄于项羽的淫威而不敢发作。但是心里也会说,项羽,你行,下一句就是,你等着。
剩下的两位,原韩王韩成,最后没有封地。先被贬为侯,最后又被项羽杀了。燕王韩广因不愿听从项羽,被新任燕王臧荼攻杀。
至此,项羽引以为傲的分封已然危机四伏了。只不过,他自己,并不这么觉得。
那么说了这么多人,还差一位重量级人物,没有上场呢。这一位自然便是刘邦。
此刻的他,称号已不再是沛公。而是、汉王。
汉王刘邦,封地是巴蜀之地。可是,这里是关中之地吗?
当然不是,首先是项羽不可能让刘邦拥有关中。其次是尽管项羽在现在没有动刘邦,但并不代表着他对刘邦失去了应有的戒备(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
所以对于刘邦的分封项羽很是谋划了一番。由于鸿门宴时已经与刘邦“澄清”了误会,现在明面上不给刘邦关中之地就是违背约定。一个弄不好,就会大失人心(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
而这种情况下,就要想一个既能堵住诸侯的嘴又能起到很好防备刘邦的地带来分封刘邦。
对着地图思来想去,项羽终于决定了刘邦的封地,那就是巴蜀。为什么选在这里呢?
因为在当时的观点里,巴蜀之地似尚未开化。不仅交通不便(巴蜀道险),且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而且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巴蜀之地多是些不安定分子(秦之迁人皆居蜀)。把这样一个地带封给刘邦,先不说内部的矛盾能不能拖垮刘邦。就是外部因素,刘邦也是被关在了一隅,完全封闭,与世隔绝。
况且,刘邦部下多山东(崤山、函谷一带泛指)人士,巴蜀?决不会是他们的归宿,刘邦阵营的分崩离析,仿佛就在项羽的眼前。
但分封巴蜀,也要正名。于是项羽范增乃对外称,巴蜀也是关中之地。似乎这样天下人就都不好说什么了。
那么,除却将刘邦分封到鸟不拉屎的巴蜀一带,来防范刘邦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针对刘邦的举措呢?
当然有。那就是项羽把关中之地分给了三个前秦降将,自然便是章邯,董毅,司马欣。项羽之所以分封他们三人称王关中之地,很可能有着两点考虑。
其一、章邯在当时是一个很富盛名颇有实力的将领。有他带头看着刘邦,倒也不至于出乱子。
其二、他们三个是秦人,三年前他们出关时身后还带着几十万的秦人子弟。但是新安的那一夜,让所有的三秦父老恨他们入骨髓!父老把自己的儿子亲戚交付到他们手里,可现在呢?
他们三个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王,又有谁来补偿父老百姓失去亲人的痛苦?
对此,项羽是知道的,章邯等人也是知道的。在这种情况下,失去项羽的支持,章邯等人是断然不会长久的。而想要得到项羽的支持,就必须要乖乖的听话。这,便是项羽的如意算盘。
似乎一切都已安排妥当,但我只能说,这是自欺欺人。因为纵然有项羽的支持,凭借此时的章邯,想要承受住在那个人领导下的百姓的怒火,是断然不可能的。
除却防范刘邦之外,纵观项羽分封的格局,无处不在防备众人。其实,他之所以如此分封,除却拱卫自己之外。最怕的还是每个人都会不听从他的,而妄想着染指天下。
大家只要看看地图便是知道。前秦三降将所封地盘,基本上就是封锁刘邦的第一道屏障。河南王、殷王、西魏王可以看做是拱卫项羽的第二道屏障。燕王、常山王称得上是防备齐国田荣、拱卫北疆的一道屏障。而临江王、九江王、以及衡山王则是项羽的绝对亲信,是为最后的藩屏。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对原来诸侯王的措施。项羽尽管分封了自己的亲信,但项羽真的能够完全信任他们而一点防备都没有吗?
显然不可能。
《六韬武韬发启》有言:
“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同其利,舟败则皆同其害。”
现在到了分利的时候了,人心是最难测的。
接下来就是项羽的防范措施的很好体现。那就是利用自己所分封的王来对抗甚至是驱逐消灭原来的王。
项羽的这种举措给自己的部下莫大的好处。对于原六国王来说却是一场风暴。
这种情况下,新封诸侯与原来诸侯势必产生矛盾,发生争端。毕竟让人家无故交出自己的地盘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话,双方纷争无止境。到时候,项羽或是出手相助,或是把双方全部消灭,还不是他自己说的算。而对于项羽这点心思,在当时,还是有人看出来的,日后自有人说。
所以说,这种分封格局,项羽当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另外,这里面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项羽到底想不想称帝。
《荀子王霸》有言:
“故立国者,义立则王、信立则霸、权谋立则亡。”
指的是治国的人,遵守道义就能够称王,讲究诚信就能称霸,若依靠权谋狡诈则会亡国。而这里也提出了争夺天下的人的两种道路,王道、霸道。反观项羽的做法,以及他日后的称号西楚霸王,可以得知,在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项羽选择了霸道。
有些观点认为项羽选择分封是走周的老路,政治眼光不是一般的短,根本没有看到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好处。
但在当时,项羽可以效法的制度模式只有周秦两代。秦十五年而亡其国,这或多或少会在项羽的心理上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另外仅仅凭借着分封诸侯就断定项羽不想称帝,似乎有些武断。但真实的想法只有项羽本人知道(废话),因为历史根本没有给他机会来证明。
更何况,称帝就一定代表不实行分封制吗?就能够代表比周天子和诸侯王称王更进一步吗?显然不是。
譬如后来的刘邦称帝以后,西汉初期的行政区划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郡国并行制。
既有郡县,又有王侯之国。甚至是到了七国之乱之前,汉中央政府仅仅直接统辖着十五个郡,天下大部分土地占据在那些诸侯王的手里。
可是西汉依旧挺了过去。这不在于刘邦是称为高帝还是高王、或者是高皇,而是在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力度。
所以说,中央与地方实行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或者说中央集权的程度才是根本,要远远强过一个名号。
称王也好,称帝也好,都只是个称谓而已。不论如何,项羽的这一系列做法似乎都在朝着他所希冀的方向发展,就目前来看,他自己觉得这还是不错的。
衣锦还乡
就在项羽忙于一应事物的时候,来了一个人找到了项羽。至于这个人是谁,同样不知。因为也是“或曰”(《汉书 陈胜项籍传》记载为韩生),他对项羽说道:
“关中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绕,可在这里建都称霸诸侯啊!”
其实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也没有道理。因为当时的人谁不知道关中地理位置,人口密集程度都能排在天下的前列。
所以,听到这个“或曰”之人的话,项羽寻思了一会儿,给了他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不干。
意思就是你别来忽悠我了,我不信那一套。
因为看着刚刚被自己烧毁的秦国宫殿,这都烧成这样了,还怎么住人啊?
加之项羽现在根本就不想待在这里,因为那另他日夜魂牵梦绕的是故乡啊(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其实前面我们说过,楚地是项羽力量的源泉,是他的统治中心,更何况那里还有一个楚怀王等待处理。与自己熟悉的可以给自己长久支持的地域相比,项羽是不会选择留在关中的。
于是项羽对这个人说道:
“富贵之后却不回故乡,就好像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里行走,这样的话,谁能够知道我如今的成就呢?”
到了现在,这个人是明白了。项羽为什么对咸阳城这么大肆的破坏,因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根本就不想待在这里!
反正我不在这,爱怎么地就怎么地,和我无关。
按理说,自己的游说对象否定了自己的主张以后,也没什么,大不了在换一个人不就得了。
但是那位也是个话多的主,在听到项羽这么说,为了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憋屈,他说道:
“人家都说楚人是戴着帽子的猕猴,没有个人样,现在看来,果然如此啊。”
若是换做常人,听到他这么一说,除却其他因素外,也许会觉得这位可能是个高人。不然的话怎么敢这样乱说!
但很不凑巧的是,这个说客所面对的是项羽。在项羽看来,这不仅是讽骂他,这个小子看来还是个搞政治投机的主!
因为他的真正目的可能并不是讽刺项羽,而是在让项羽愤怒的同时,感觉到自己敢于直言进谏的气质,从而引起项羽的重视,得到重用。
只可惜,项羽生平最厌恶这种耍嘴皮子的人,这样的激将法对他项羽来说,所起的作用不是没有,只不过是反作用而已。
于是乎,奶奶的,反了你了,敢说我是猴,没有人样,老子烹了你!
紧接着,在外面的鼎里,又多了一份肉粥。
其实《史记》里出现的这个描写,也是刘邦与项羽两个人的对比,第一是两个人对待虚荣心的态度,也就是“面子”。
按理说衣锦还乡倒也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对于现在的项羽来说,真的已经到了“衣锦还乡”的时候吗?日后刘邦称帝后也曾回到故乡,与乡邻回忆往昔,感慨万千。
可是那时的大汉天下已经基本安定,方今天下刚刚重建,项羽急于表露出自己的想法。也许在太史公他老人家看来也是不尽赞同啊。此中对比,一目了然。
第二点便是两人对待劝谏和讽刺的反应的对比。
千百年以来,人们往往以刘邦对待士人的态度来贬低刘邦。尤其是郦食其的同乡所说刘邦爱向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更是引人诟病。
别人这样说自己,刘邦毫无反应。反正我就是看不上儒生,你们怎么说,随意。对于那些说的人,刘邦基本是爱理不理,也没有看见哪个儒生不和他的心意而被杀掉。
反观项羽的做法,别人讽刺了自己便要被炖了。身为一个要争夺天下的人物,连这点胸襟度量都没有,又怎么去容纳天下人?
但这一点,项羽这一辈子,算是改不了了。
就这样,汉元年(前206年)四月,发完工资后,项羽马不停蹄的奔回楚地。
而刘邦也是缓缓地去往南郑,他回头看了看这片土地,没有说什么。
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不会放弃这片土地的。
【本书目录】《这才是刘邦》目录
【上一章】 第二十四章一顿饭的事儿(下)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我有贤臣鼓瑟吹笙
【诚意推荐】 简书连载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