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摄影@IT·互联网

当年的“管饭”

2024-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嘉节号长春

更新《简书》,脑子里刚刚琢磨来个嘛题目更合适些,一桩往事就迫不及待就跳了出来——“管饭”。

“管饭”?连自个儿看过去都觉得这俩字陌陌生生的。《简书》是面对所有人的,不会有人面对“管饭”一词因陌然而弃之不顾吧?

怕是免不了。为此笔者专门查了一下《百度》,“度老师”的答复是——谓负责供应饭食。想想也是,“管”既有负责某项工作或事务的意思,也可解释为“参与”。

太啰嗦了,闲话少说,赶快开始。

当时还在“文革”期间。鄙村两千余人,应该说算个偏大的村庄(当时习惯叫“大队”)。村里的学校自然也不会太小,老师则来自本村和周边村落;家在本村呢那就不说了,自己回家吃饭得了;若驻地不在本村的话(此类老师相对比较重要)那就没办法了,只能“管饭”。

所谓“管饭”就是把必需“管饭”的在校生的名字统统集中一下,统一写在一面木牌子上。比如你家有三个孩子在本校读书(这在当时不算多的),那就表明你家负有“三(天)”的“管饭”义务,不能推卸的。如此一来。如果你家明天要管老师饭了,那面管饭木牌便会由上一家孩子送到你家来。

别家管老师饭,啥态度,怎么对付——老实说,真不知道,也没听说过彼此交流此方面情形的(有点犯忌讳吧),反正临到自己家时,自我感觉到,老师们还是比较满意的。过程大致都一样:上午下了最后一节课,自哥儿(以前曾经是俩哥)赶忙到“老师房(即办公室)”叫上要吃饭的老师一起到家。而自家院子里此时早已细致收拾过了。院落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那是必须专门清扫的。清街门外开始,到庭院,到门厅,不能说一尘不染,但赏心悦目是没问题的,自家一家人也享受其中嘛。院里或屋子里(冬天则在屋子里,其他季节在院子里)摆好饭桌和坐凳,就等老师一来就立马上菜。菜一般不少于三四个,寻常饭,但明显很精致讲究,碗碟勺筷有的干脆是新启用的。陪老师吃饭的就是父母,具体点是父亲主要陪场子,不至于太过冷场子,说话太多也不行,老师来主要就是吃饭嘛,净顾说话了自然不行。母亲呢主要就是盛饭端盘什么的。

按说吧,有客人来家吃饭,家里年纪最大的长辈作陪那是最高规格,当时的爷爷奶奶皆已老且有病故而不宜;而作为学生的笔者三兄弟和一个妹妹呢,那就是晚辈了,更不宜出现在饭桌上;再说小饭桌也撑不起那场子,太小呀。故而,记得前前后后管老师饭少说也有十头八年吧,但作为学生的自个儿从未跟老师一起吃过饭。

尽管只是个配角儿,但自个儿内心里还是有个坚实结论的,那就是:老师们,包括所有吃过管饭的老师们对自己家的饭还是比较满意的,管饭的笔者家,就经济状况而言的话不咋能提得起甚至比较差,但做出的饭是认真和十分用心的。这些极具礼仪性和敬仰性的待遇,老师们铁定上可以感受出来的。这也是当时的自个儿和此前的俩哥很是关心的事情。

换句话说,笔者兄弟三实际是很担心老师们如轮到某些学生家长去的话,那是一种何等难言的感觉:身有异味,穿着邋遢,脸也不洗,发也不梳,指甲胎里的黑泥·······不客气地说,这种人家别说当时,即便在眼下农村也还有不少,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有点意思的是,那面管饭牌子的字儿写得很是漂亮典雅,到现在还有点历历在目的感觉,那是一位教语文的老师的手迹。回想自己作为一个老师(一辈子都是老师)的手写汉字,还是明显带着那位语文老师的影响的。

对了,当时的管饭也不是白管,笔者到现在都还记得:一人一顿饭的费用是三毛,吃管饭的老师都是男性。

拿我碗,服我管,俗语,吃了我的饭,就得服我约束。比喻在谁手下做事拿钱,就得受谁管束。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