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笔活了
写作通常都是有感而发,“他”一出生就代表了一条生命,“他”也是有血有肉的。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笔活了,但这却不容易。
怎么着笔?有的时候是先立起框架、大纲,在慢慢碰撞火花,有了一个方向引导显然会更严谨、实在。
灵感爆炸?有的时候要进行写作时,写的时候这个“人”活了。只是有些模糊的概念,你不仅想写,更想写得出色精彩,并赋予它生命拥有思想。记得初写雨时就有这样的感觉,虽然不是写得很好,但当你的文字不受控制的活了,那种感觉非常有意思。
只要是人都有矛盾、有烦恼、有欲望、也有期望,情绪宣泄的方式很多,但我觉得一个人的眼睛是会说话的。包括一段文字也有他的点睛之笔,在探索写作的路上我逐渐发现“活”与“死”的概念点就在这里。
当你写一篇文字时,总要思考好是写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怎么去写这些“人”,在落笔的时候,你却不知道这个“人”的人生轨迹如何,只有你逐渐让这“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才会发现这是个既简单而又不简单的过程,简单在于洋洋洒洒就是一篇文字,不简单在于这洋洋洒洒的文字,如何让自己满意,让别人听懂“他”说了什么、干了什么。
对于只是初写者的我来说,没有优美而又恰当的修辞,没有成熟而又丰富的内容,更没有引发共鸣的因素。有的只是将内心世界的精彩、悲伤、难过、快乐,尽量用文字呈现出来。它既不会口若悬河,更不会撒豆成兵,也不会大起大落。总之“他”以后是一个“人”,是一个“人”去做着事、想着事、经历事。
当然,现在“他”仍然还是个概念,我不知道这一生是否可以完善“他”。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事“他”已走向自己的世界。
我一直在好奇,当“他”经历多了,阅历丰富思想成熟而稳重,“他”会不会在世界上披荆斩棘,创造属于自己的璀璨一生。
我们不知道“他”的一切,即使我们是他的创作者、下笔者,甚至我们都不能掌控“他”,这便是写文的乐趣了。
每一天与之朝夕相处,这或许会让“他”更加完美,不停摄取一切有用的养分,才会让“他”茁壮成长。
最近在阅读小李飞刀的我,我发现“李寻欢”竟是个活人,这让我匪夷所思。而我也逐渐有一个方向感、一个目标感,当一个人真正不勉强自己去接受“他”那么,“他”才会真正融入你的生活。
这限于现实和理想交集的净土,既能创造奇迹,更能创造价值。其价值可以与世长存,因为这上面驻扎着你的生命,那是永恒的生命,即便你与世长辞,“他”也是你的眼睛并观察着世界。
当“他”用眼睛、内心,感受世界的精彩时,笔就活了,我想那时你笔下不在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一个“人”,一条活生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