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不评人 方为人上人
生活中很多人,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夸夸其谈,肆意的发表着一些带有偏激性或者过度自我的言论。
殊不知,人微言轻的时候乱说一气,并不会为自己迎来赞美,反而暴露了自己认知的浅薄。
好为人师,表面上热情诚恳,实则并不见得有什么好处。
不想听的人教不会,想听的人自又会主动请教。
其实,人总会不自觉地掉入“认知茧房”的,当我们盲目自信,停在一个观念里,不再去通过实践和更高的理论做验证的话,就会偏激地认定他就是真理的全部。
“坐井观天”,可不仅仅是小青蛙会干的事情。
1.
常听人言,无知者无畏。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这是一句褒奖。我的解读是“后生可畏”。
敢做敢当,敢闯敢言,不去想多余的规矩与束缚。无所畏惧,方能轻装前行。
以上的解读也许错了,但也许有对的部分。
今天尚且不论对错,再来聊聊我对这句话的新见解,升级版的解读,源于对知识的敬畏。
2.
人间总有三千烦恼,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忙碌的智者多花时间在事业和做学问,做研究上面,而越是闲的人烦恼越多,疑虑越多,生出的焦虑和迷茫就越多。
有的人很忙,但却很少思考, 有的人很忙,却常常内省,有的人很闲,却常常忧思,有的人很闲,却从不内观。
烦恼都是自己生出来,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生出来的亲“宝宝”,所以要爱他。
你爱他,正视他了,认清它的脾气秉性了,才能更好“抚养”他“成才”,至于最后到底是长成焦虑慌张还是淡定从容,要看你拿什么喂养它。
这大概就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最接地气的解读了吧。
相信,有一天,当你的认知水平到达下一个阶段的时候,一定会惊讶的发现,自己早已能够轻松应对上一个阶段的疑惑了。
3.
曾听过芝诺的知识圆圈理论,深有感悟:
人的知识就好比是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懂得的知识,圆圈外面是还不知道的知识。
随着你的知识的增加,你的圆圈在变大。
同时,知与未知的接触边缘也在变大,你发现你面临的不知道的知识也越多。
如果你觉得别人都没有你懂得多,那恰恰是因为,你对自己的无知认识的太少。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谁也不能掌握绝对的真理。
好与人辩,往往是无知的体现。有些人老想在人前发表观点,总想不吐不快,别人发言两句,自己就忍不住想来一个“终极补充”。
孔子曾说过:
“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这才是君子之道。
守住心,管好嘴,不看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
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救人于水火,也能杀人于无形。
学会,不闻人非,不视人短,不言人过,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4.
记得《增广贤文》里面说:常说是非者,定是是非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有可能去准确地知人评人。我们不可否认自己都不是十全十美,何必怎么能要求别人完美无缺?
有评人论人的功夫不妨实时审视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不傲慢,不自满,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自己。
不愿意接受认知范围以外的东西,只会让自己更狭隘,失去不断进步的机会。
有修养的人,从不在背后论人是非,言人长短。知人不评人,方为人上人。
所谓,正人先正己,不妄自菲薄,不妄下定论,让实践检验真知。
人微言轻时止语,胸有成竹时敢言,这,才是生活最高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