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艺术之家想法

那一夜  烛光里的父亲

2024-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独寻清寂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很多年以后,在无数个挑灯夜读或欣然命笔的夜晚,在一盏台灯、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本书的完美图景里,我都会不由的想起那样的一个夜晚,狭小的房间,漫长的闷热,蚊子的轰鸣与笔尖跃然纸上的晰嗦,还有烛光里父亲的身影......

大概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工作表现出色,从一位镇上的团委书记调到县里宣传部,母亲还在镇上的一家蚕丝厂工作。小镇与厂里之间隔着一条河,每天还要一早一晚两次往返。于是,幼小的我跟着父亲来到县里,父子俩在县委大院宿舍一间大概 20 平米的口袋屋里,度过了一年多简单、温馨的生活,直到后来一家三口在县城的团聚。

父亲毕业于老家的一家师范学校,知书达礼,为人谦和的他在学校成绩优异,学生活动的积极分子,颇有人缘,还是当年学校九人制排球队的主力。性格决定命运,师范毕业当了两年老师过后,很快就从三尺讲台转身于政府机关的大舞台。

幼时的记忆里,留下了很多关于资深宣传干事的办公室场景。老式的办公桌上,整齐叠放的是党报党刊、各种红头文件与资料,通常会有一张诺大的玻璃,下面压着纸质的办公电话表或者工作提示。旁边一个看起来有些光景的茶杯,外加一个烟灰缸的标配。

一个优秀的宣传干事,脑力、眼力、笔力、脚力都不可或缺。写文章,搞材料更是家常便饭。而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从一个小小的会议通知到一篇领导讲话,都得先用钢笔写在公文稿签上,几经审核修改后,由同事将文章刻上钢板,再用沾满油墨的滚轮往前一推,一张一张的印,然后逐份装订,盖章前的公文才算正式生成。由此以往,逐步逐步才过渡到后来的打印时代。

那时自然还不能懂得那些纸上的内容。唯独,那一缕特别的油墨香却总感觉记忆犹新。还有工整如一的稿签,标准格式的公文,搭配新鲜加盖的还有些亮红的鲜章,一种秩序、严谨背后的神圣,是那个年代,机关单位里特有的记忆。

一个炎热的夏夜,狭小的宿舍房间里,依然是我和父亲的天地。夜深,揪心的热,不甘寂寞的蚊子,电风扇里微不足道的风,我在小床上辗转反侧。父亲还在桌前奋笔疾书,晚饭时听他说起临时有个会,需要连夜赶个材料,明天一早就得交到领导手上。桌上一大堆的资料,炎热里焦灼的思绪,不时还得到我身边轻声的宽慰,试着让儿子早一点安然入睡。

我就这样迷迷糊糊的半梦半醒着,眼光朦胧,惺惺忪忪。深夜,莫名开始冒汗,蚊子似乎也重提了精神,睁开双眼,天呐,原来是停电了。再转过身来,多年来如在目底的那一幅画面就这么跃然而出......

床头柜上,一支点着的白色蜡烛,已经消瘦了一大半。
父亲把加班的笔和纸移到了我的床边,
右手拿着一支钢笔,继续转换静夜里奔腾的思绪,勾勾划划,揉碎了不少废弃的纸张,
左手拿着一把蒲扇,温柔细致地给半睡半醒的儿子打着扇,褪去了闷热中右手的焦躁。

微黄的烛光里,那个原本有些瘦弱的身影竟格外挺拔,
一个普普通通宣传干事内心的责任,如此厚重,如此坚实。
通常含蓄而深沉的父爱,有时也会在这样一个平凡的瞬间,如百合一般温柔绽放。每一缕蒲扇下的微风,驱散炎热,赶走蚊虫,更多的,还有无法抽身之下仍不遗余力的那一丝心存歉意的爱抚......

那一夜,烛光、父亲,还有我。
烛光雕琢了父亲,父亲温润了时空。
我是烛光的背景,映在父亲的心底!

很多年过去。当年闻着油墨香,似乎天然对红色印章满怀崇敬的小男孩,大学毕业,也走进了一家机关单位。工作之初便是在办公室做秘书。

两年后,单位的一次职工演讲比赛,以弘扬职业道德,展示职业风范为主题。我有幸代表办公室参加了角逐。以一个新生代文秘人的视角,在演讲中深情讲述了那一夜,暖心而励志的故事。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彼时分管我的办公室副主任,一位对文字材料精雕细琢,堪称完美主义的美女笔杆子,在台下,泪流满面,深切共鸣。

时过境迁。不断迭代升级的办公电脑取代了以往的手工写作,功能完备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更趋高效快捷,泛着亮红色印记的公章也已经匹配了更为高级的电子印章,但不知怎的,我还是会时常忆起父亲那晚的秉烛疾书。

技术的飞跃从来不会停歇,而真正的匠心与质感却永远只在内心的探寻与精细的考究。好比那时的父亲,凡心所向,素履以往,那是一种情怀。提笔,字能疏密有致,顾盼生姿;着墨,文能清雄旷达,触处生春;开口,言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那是一种品质,早已流淌在老一辈文字工作者的血液里。

岁月流逝。父亲已是年近80的耄耋老人。日常精神抖擞关心时政,与妈妈一起帮我们照顾12岁刚上初一的孙女,却从不对我的工作指点江山。他总说时代洪流里,他们已不再是当下的弄潮儿。对我的关心,也不会象老妈一样琐碎念叨,更多的是含蓄背后的嘘寒问暖。但不知怎的,我还是会时常忆起那晚蒲扇摇曳下的清凉。

父爱如山,纵横间宽广而深沉,
父爱如海,深藏无尽的关怀与疼爱,
而不露声色的表达,表面不露痕迹,心里不留余地。

落笔。希望12岁的女儿成为这篇文章的第一位读者。她聪明,懂事,感性,爱好文字,我相信,她一定能读懂,那一夜,烛光里爷爷的身影!因为有一种传承,已经浸润在骨子里......

致敬父亲那一代的老一辈文字工作者!

写于南宁出差往北京的航班上
2024年1月30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