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身心合一之凹槽效应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38人  1c4b406034cd

在生活中,我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说:东西乱扔,不叠被子,不爱打扫卫生等,这么多年以来,我都没有改变这些坏习惯。不是我没有意识去改变,而是改变的方法有问题。

过去我一直认为是由于我改变的动机不够强烈,这些坏习惯对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够大,所以我的行动力不够强。

正如芒格所说:“为了节省运算空间,人类的大脑不愿意作出改变,人们倾向于积累大量僵化的结论和态度,而且并不经常会检查,更不会去改变,即便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它们是错误的。防止一种习惯的养成要比改变它容易得多,在意识到错误之初就需改掉,因为后期成本太大。”

刻意努力改变旧有的坏习惯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不与旧习惯战斗,直接开辟新习惯才是解决之道。

身心合一之凹槽效应

在运动界有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常识:我们身体每次做出一个动作,都会在大脑中留下一点痕迹,之后每一次重复同样的动作,都会让痕迹变深,这种现象被称为凹槽效应。而凹槽痕迹越明显,我们的动作越容易自动落入凹槽,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摆脱深刻的精神凹槽,是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但是,儿童在学习时,他们不理会旧习惯,直接开辟新习惯。面对移动速度的追求,孩子并不会想办法让自己爬得更快点,他们不需要克服爬行的习惯,因为他们没觉得这是一种习惯,而是尝试站起来行走。

所以在打网球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越是勤奋努力训练的人,训练水平越低。因为他们陷入了这个凹槽里面,越来越深,难以自拔,这再次证明了意志力其实决定不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身心合一之凹槽效应

习惯是一种过去的状态,而过去是已经消失的时间,让我们用4步建立新习惯。

1.不带评判地观察。假设你决定要重点改进发球技术:

第一步,把关于自己的发球有哪些缺点的想法,全部忘掉,不要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动作,只需观察发球的状态。无论是好是坏,就顺着原本的凹槽去做。全身心投入地体会这次发球,注意观察动作开始之前的站立方式和重心分布,观察自己的握拍方式和球拍最初的位置。

记住不要纠正自己,只需不带评判地观察。千万不要觉得你已经做出了改变,就有必要提醒自己接下来要如何做,这只会让你的想法变得纠结。

2.尽可能清晰地描绘期待的画面。找一个你的偶像,观察他,试着体会他的感觉。

3.信任自我2。再次发球,自然而然地,给身体一个机会,探索未知的可能。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要让自我1干涉。如果很久之后仍没改善,回到第一步,再次思考或找外援,剖析自我。

4.不带评判地观察变化和结果。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不要太关注击球的结果。把球抛向空中,全神贯注去看网球接缝处,如果身体自然而然以新的方式发球,就说明动作已经自动进入新形成的凹槽。

所以建立新习惯和使自我1和自我2和谐的方法如出一辙。

身心合一之凹槽效应

在这里我必须提到一个陷阱,我注意到学员们通过自然学习的方法取得进步后,会感到很兴奋,但到第二天往往又恢复到以前拼命努力的样子。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虽然这样做会使她们网球打得更糟,但他们似乎并不介意。

最后我发现,采取以上方法训练的学员,能获得非常大的自我满足感,因为你会觉得自己是控制者,能够掌控局面。但如果你只是顺其自然的发球,这似乎不能算是你的功劳,感觉就好像不是你在击球。

你大概会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感到骄傲,甚至会对结果感到惊讶,但无法将就归功于自己,无法产生个人成就感,尽管也许会产生另一种类型的满足感。

如果一个人在网球场,主要目标是通过满足自己愿望、缓解自我怀疑,那么即使明知效果较差,他很可能仍然会选择让自己一发挥主要作用,因此要提防个人成就感。

例如:“现在我已经掌握了比赛的秘诀,那就是要保持放松”,可是一旦开始努力让自己放松,真正的放松状态反而肯定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所谓的“努力放松”,我们只能允许自己放松,这不可能通过努力或控制来实现。不必期待自我1一下子就完全放弃控制,只有通过放松的专注这一诀窍,他才能找到自己正确的角色。

身心合一之凹槽效应

谢谢您的关注,写之不易,如有帮助,您可以选择打赏鼓励一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