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4

2023-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静待花开的小语老师cn

《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位于小学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三首》之中,该单元还包括文章《山居秋暝》、《长相思》、《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际》等。单元导语为:“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学习要求为:一、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带着对这首古诗的教学目标来观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并查阅了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稿件,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1.教学环节合理得当,环环相扣,启:夜半钟声越千年;承:张继卧听寒山钟;转:月落钟声对愁眠;合:钟声悠悠情满天。从而达到三个教学目标:一、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和情感;二、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深切理解诗歌的情感;三、能够体会诗歌语言的张力,体会诗歌浸透的文化。

2.所谓的“启”就是带孩子走进《枫桥夜泊》的一个开启仪式,这个仪式,王老师精心设计:先引入家喻户晓的一首歌——陈小奇写的《涛声依旧》,从熟悉的歌声中抠出关键词“无眠”,再用找近义词的方式来理解“愁眠”。然后追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自然地引出了“钟声”。最后创设情境,引出按清、明、宋的顺序的三首有关“钟声”的诗,并朗朗诵之,本堂课学习的诗——《枫桥夜泊》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现了。

3.承这个环节的活动主要落实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诗人情感的体会、读出诗歌的韵味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首先王老师让学生反复默读诗歌,读注释,读插图,圈点批注。学生在默读静思时,心潜进了文字中,表面的喧闹一定是课堂的敌人,只有宁静,思考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学生在这个过程充分自学思考,才有后面交流的基础。其次,找近义词进一步理解“愁眠”,这也是一种理解赏析诗歌语言的常用方法。最后,创设情景,补充生活经验。王老师循循善诱,设计的每个问题都把孩子引入情景,并能联系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填补了诗歌语言之间的空白。

4.转这个环节主要任务是深入体会诗人的“愁眠”与意象“钟声”的交融,加深理解诗歌的情感,并了解“愁眠”是古代文人的共同心理,张继的“钟声”乃文人“钟声”之祖。王老师没有过多阐释与分析,他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一是王老师引导学生读从唐至宋有关“愁眠”的诗句, 并发现了“愁眠”的情感与独特的“明月”意象是紧密联系。

5.最后“合”环节王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齐读“导入环节”的四首诗歌,只不过顺序调换了,由(宋)陆游《宿枫桥》到(明)高启《泊枫桥》,由(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到当代的歌曲《涛声依旧》。王老师用“诗意语文”教学孩子古诗,甚至课堂中的空气也充满了诗意!充满了文化味!孩子学到的不只是诗歌本身,更重要的是诗歌对孩子生命的濡染,精神的熏陶,从而让孩子对中国诗歌发自内心的热爱,

6.谈谈王老师这节课评价语我要学习的地方——在第二环节诵读古诗环节,王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师正音后再指名读,要求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此处师评: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仅嘴巴在读,用表情在读,用整个身体在读。紧接着,让学生品读诗人的情感,又让学生圈画重点词句去体会诗人的“忧愁,朦胧”,王老师的课堂评价语:你们记下的不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有你们的感觉。在第三环节结尾处让学生练习写话,交流写话。王老师评价语:写多写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笔的时候你有一种感觉,你有话想对张继说,其实不是钟声,而是你的心声。这样的评价语是我们欠缺的,应该学习。

以上就是我听王老师《枫桥夜泊》的感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