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故事思维》No.4,梁为盼
今天,我们的拆页来自第二章 「何谓故事」
拆页五
换位思考,换个角度讲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特定的观点,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有的时候是两个或者三个,我们只关注一个)。聆听一个故事,就是短暂地间接与描述者分享他的视角。同一个故事,如果视角不同,意思也会完全不同。
以《三只小猪》的故事为例,无论是让有稻草房子的猪、有木头房子的猪还是有石块房子的猪,又或者是狼来讲,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道格李普曼在他的书《增强你讲故事的能力》里指出了这一点)。
理论上说,如果你从有稻草屋的猪的角度,给狼讲了一个足够好的故事,狼就会理解这只猪是怎么想的,知道从这间稻草盖的房子里能看到什么。如果这个故事并不比填饱肚子更有价值,无论如何,狼还是会“吹倒它的房子”。如果故事比填饱肚子更有价值──比如说这只猪的妈妈和狼的妈妈是一起在博伊西长大的(我扯得有点远,是吧)──狼就可能会被影响到,让住在稻草屋里的小猪多活上一段时间。
叙述的过程,其实是叙述者和倾听者选择并交流一个特定观点的过程。当你想让人们去“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一个故事就可以将他们从一个视角带到另一个视角。开阔听众的视野,给他们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就可以改变他们的想法。
一个财务经理可能只会看到,由于回访客户增多,相关费用水涨船高。对于一个销售经理来说,一个好的故事可以拓宽财务经理的视野,从而让他赞成这些花费。
一旦财务经理“看到”一次回访挽救了大量的订单──嗯,这就带来了不一样的效果,不是吗?
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会引起截然不同的行动。故事就是这样,让别人穿上你的鞋子出门走一遭,可能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下意识的。如果你问他为何要做某事,他们会给你一个好的理由,一个听起来很理性的理由,却与真正的原因毫无关系。原因在于,人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决定,更不要说做决定的原因了。
我们之所以那么做,原因很简单,我们从来都是这么做的。或许很久以前,有人告诉过我们要这么做,也可能是某一个瞬间,我们认定了这么做是“正确”的,长此以往,我们便跟着感觉走了。一旦养成了习惯很少再回头反思。一个好的故事,可以促使我们审视无意识的选择,检验那些未经检验的思考。
「I,重述知识」
同一个故事,从不同视角讲出来,所要表达的意思会有所不同,这里列举了讲故事的几个角度:
1.从故事角色的角度;
2.从讲述者的角度;
3.从倾听者的角度;
4.从故事结局中不同侧重点的角度;
5.从故事中大部分人容易忽略的信息的角度;
我过去讲故事,一般都是按照故事结局的侧重点的角度来讲,因为一般都是按照常规的主角发展的结局去讲,这样比较容易描述,而且也比较容易表达相关的信息,进而保证让听众接收到我所要表达的信息。
「A1,激活经验」
之前讲过的是一个“孝敬老人”的故事,我尝试从故事角色的角度来进行改编,如下:
有个老人他有三个儿子,但是却经常都是一个人住,儿子们几乎都不回来看望他,非常孤独。老人心想:我都这把年纪了,儿子们都不抽空回来看我,既然他们这么不孝顺,那我就想个办法来提醒一下他们。于是,老人找机会喊他三个儿子回来跟他一起吃饭,同时他故意在餐桌底下放了一个大木箱。当三个儿子在吃饭时,脚就会踢到桌子底下的木箱,儿子们都非常好奇地问:老爸,这木箱里装的是什么呀?这么重。老人就回答说:我辛苦忙碌了一辈子,就只攒下这么点积蓄了。儿子们听说后心里非常高兴,盘算着,以后还可以拿到一笔遗产呢。吃饭后,三个儿子在一起商量轮流回家照顾老人的事。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三个儿子达成了轮流照顾老人的方案,就是每人轮流回来照顾老人一周。第一轮结束后,三个儿子都有点迫不及待地想打开木箱,于是,三人又商量着提前打开箱子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宝贝。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打开箱子后,发现箱子里全是碎玻璃,三个儿子都傻眼了,赶快把玻璃全部倒出来,却发现在箱子底下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孝敬你的父母吧!”。三个儿子互相看看对方,默默低下了头,羞愧至极。从此,三个儿子不但轮流回来照顾老人,而且只要谁有空,都会主动回去看望老人。老人不再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