馊粽子
端午节快到了,大街小巷飘起了粽子的香味。
也不是啦,现在人条件那么好,一年四季随时可以吃到粽子,自家包裹,或者去超市与菜市场购买,都很方便,不仅仅局限在端午节这一天。
可我年少的时候不这样,一年当中,只在端午节这几天,农村人才舍得包裹粽子 ,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舍得这么做 。
我家条件在农村属于中等,因而每年的端午都能吃上粽子。
可也不能敞开肚子放量吃,总是边吃边省,只等到粽子馊了,才慢慢吃光。
所以,端午之后那几天,村里人见面 ,惯常打招呼的方式,变成“来嘎里吃馊粽子哦!”,而不是以往的“你吃过早(中)饭了?”
端午节来临,天气基本进入高温,可那时又没有冰箱,煮好的粽子只有放入敞口的盛满清水的褐色水缸中。
干了半天活,汗淌了几碗,肚子也饿得呱呱叫,从田里回到家的农人,首先从水缸里摸出一个粽子吃起来,那感觉,从口凉到心,半天的时间出再多的力流再多的汗,似乎都有了回报,似乎都是值得的。
水缸缸体大多颜色深沉,还比较厚,又放在阴凉处,制冷效果自是比较好,可终究挡不住热浪滚滚,日日沉睡水中的粽子还是发馊变味了,尽管水缸里的水天天换,发馊的水换上干净的河水。
再馊,没有一家因此舍得扔掉粽子,照吃不误,还是边吃边省,还是舍不得一下子吃完。
糯糯的,黏黏的,软软的,那时候觉得粽子特别好吃,尤其母亲包裹的粽子,比周围人家都好。
糯米浸泡之前,母亲首先会把糯米倒在圆扁里,一把一把仔细地翻看,挑出沙子谷皮等杂物。
对于亲手打回家的粽叶,母亲也不马虎,总要浸泡到水里一两天,一遍又一遍地清洗,过后才放到铁锅里煮至半熟,回头再捞出来浸泡到清水里,这样才可以包裹粽子。
倘若,粽子里吃出一口沙子虫子等杂物,会败光这一只粽子的好感,乃至于殃及整锅粽子。
而且,母亲包裹的粽子既不是太紧又不是太松,大米与糯米参杂的比例又恰到好处 ,所以,我总感觉自家粽子口感特别好。
邻居之间,会互相送粽子,你家吃我家几个,我家吃你家几个,谁家粽子的口感如何,会立见分晓。
那些平时邋里邋遢、对吃食不怎么讲究的人家,他家送来的粽子,我基本上碰也不碰。
我母亲和嫂子这方面也有些自恋,比较来比较去,总认为自己包裹的粽子,无论从外形还是从口感,都是最好的。
所以,一家人一方面觉得自家粽子特别好吃,一方面也舍不得放开肚皮多吃,因为随着时日的增加,放在红水缸里的粽子一天比一天发馊,还是舍不得一下子吃完,还是自觉遵循细水长流的原则。
多少年养成的惜物爱物的心态与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