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隐喻》:罹患癌症的人真的是被癌症夺去生命的么?

2024-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WH倩姐读书

有这么一组数据:中国人在75岁以前患上癌症的概率大概是25%,死于癌症的概率大概是14%。换句话说,在可预见的未来,癌症将会成为真正的常见病。这两个概率随着年纪的增大,患癌的风险是成倍增加的。(本段摘录自公众号“广州中医药金沙洲医院肿瘤中心”的文章《肿瘤科普:你的一生有多大概率患上癌症?》)

在这些罹患癌症的人群中,为什么有的人身亡,有的人康复了,继续生存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其中不乏晚期癌症患者,他(她)们也度过了5年的危险期。例如: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2013年患上了淋巴癌四期,抗癌10年,取得了临床上治愈的好结果。

所以问题来了:罹患癌症的人真的是被癌症夺去生命的么?答案是:不是,至少不纯粹是。这个答案从何而来,这个答案就在《疾病的隐喻》这本书里。

《疾病的隐喻》作者是苏珊.桑塔格(美国),她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和小说创作。她因身患癌症,在持续数年的治疗中,她不仅要忍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而且还得承受加诸疾病之上的那些象征意义的重压。这个重压提炼出一个词就是:病耻感。

《疾病的隐喻》

病耻感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烙印”,指人身体上的某一特征,而这个特征代表了这个人某些不良的道德特点。简单地说,病耻感就是疾病带来的社会对病人的歧视、误解或者曲解,加上病人自我的羞愧、恐惧、自罪、丧失自尊等负情感体验。(本段摘录自自公众号“a随遇而安”的文章《病耻感——疾病诊治与康复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生病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人当然不会被疾病吓死,疾病本身带来的恐惧感不足以吓死人,然而疾病带来的“病耻感”,足以要人性命。

下面这张图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花了30多年研究,总结出的一个关于人类情绪意识的能量等级水平图表。

人类情绪意识的能量等级水平图表

加诸在癌症病人身上的“病耻感”,包含了这章能量等级图里的羞愧、内疚、冷淡、悲伤、恐惧。

癌症病人的羞愧和内疚来自他(她)们本能地认为自己生病,拖累了家人。看到自己治疗癌症花很多钱,家人还要照顾自己,羞愧之心常常伴随着疾病一起折磨着病人的身心。如果患病的部位涉及到生殖器官,这会让病人更加羞愧,难以言说。

癌症病人中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冷淡,来自对疾病治疗的绝望和巨额的治疗费用。没有什么比“绝望感”更能让一个人失去生命力的。与绝望一起来的是悲伤,这种悲伤是欲哭无泪,欲说无言的。

最后是癌症病人的恐惧,这份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在我们的生命教育中,死亡是个禁忌词,不吉利,不能谈。恐惧不能说出来,向内就会攻击病人、折磨病人。

羞愧+内疚+冷淡+悲伤+恐惧=死亡,这些能量层级极低的词汇,一起加诸在癌症病人身上,他(他)们是根本无法抵抗的。

那么,癌症病人如何自助自救?或者我们如何帮助身边的癌症病人?

第一、破除对癌症的误解,正确认识癌症。跟主治医生充分交流自己的疾病,生活习惯、工作特点、家族疾病史等,同时,多一些渠道获得自己疾病的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不慌张。

第二、跟家人、跟好友充分交流与沟通,包括自己的痛苦、害怕和担心、悲伤和恐惧,通通说出来。痛苦说出来,痛苦的感受就减半。如果对家人和好友不方便说,就找个陌生人说,或者写出来,一句话,就是痛苦不能憋着、忍着。

第三、当特别痛苦的治疗结束后,适当增加外出的机会,慢慢恢复正常的社交活动和轻量的工作。保持与社会的链接、与他人的交往,分散一些注意力,增加一些快乐满足的来源。总是把自己放在病人的这个身份里,缩在家里,与外界不进行信息互通(能量交换),对于癌症的康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第四、总结自己过往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特点、养生习惯等,重新规划一套配合癌症治疗地良好习惯。比如:健康饮食,作息规律,合理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等。

以上四点分节奏来进行,不必急于一时。其中第一点,《疾病的隐喻》一书可以帮助到癌症病人。

这本书是论文集,有点晦涩,中间那些太专业的描述可以跳过不读,只看里面关于癌症的那些隐喻怎么来的,明白癌症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正视“病耻感”,破除“病耻感”,然后摒弃“病耻感”,癌症患者都能获得更加绵长的生命。

《《纳瓦尔宝典》:大家看到的是纳瓦尔的投资智慧,却忽略了他母亲的育儿之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